一項2024年12月公布的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從學校階段到投身社會工作,金融知識水平持續不足,與期望水平存在差距。
美國的「2024年度金融素養調查」分析了1559名受訪者的金融素養「ABC」,即是資質(Aptitude)、行為(Behaviours)和信心(Confidence),其中調查對象包括高中生、大學生及剛投身社會工作人士。
調查結果表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所有人口中都表現出較低的金融素養,而在投身社會工作的人中幾乎沒有觀察到任何改善。在高中生中,52%的人表現出較低的金融素養,而大學生和剛投身社會工作的人士分別為59%和53%。
該調查還表示,美國年輕人想達到最佳效果,便需要在有財務壓力下開始為退休儲蓄。受訪者中壓力程度較高的群體有可能會更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錢來儲蓄,而壓力水平較低的群體可能會表示沒有任何迫切性為退休做好準備。
在所有受訪者中,只有26%的人對60歲或以上退休表示嚴重憂慮。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開始為退休儲蓄的適當年齡是30歲,但文化程度較高的受訪者建議最早從23歲開始。而沒有享有稅務優惠的退休賬戶的受訪者,平均預計要等到40歲才能開始為退休儲蓄。
調查機構針對結果,強調年輕人在進入職場之前和之後迫切需要進行更強更有力的理財教育。
我亦有類似經驗,上星期與一班二年班至四年班大學生進行理財工作坊,不少我所分享的理財觀念他們都沒有接觸過,有一位學生更用「震撼」來形容所聽到的概念,可想而知他們日常都很少管理財政。
我形容他們是理財三無人士:無經驗、無資金及無計劃,但今天沒有,將來亦不會忽然出現,所以應該趁年輕而早開始累積經驗和資金,更要盡早開展計劃,利用時間及複式效應創造財富。
另方面,調查也發現年輕人主要依賴父母為自己作出理財建議,相反僱主、教師和理財顧問則被列為較不受歡迎的指導來源。可惜現實中不少父母沒有學習過財務策劃,對管理個人財務也是一知半解,並沒有一套完整及有效率的理財分析及規劃方法。
調查結果強調學校、僱主和金融服務業之間需要採取協調行動,因為早期干預和綜合教育對於促進長期財務健康至關重要。
根據這結論,要年輕人獲得良好理財知識及技巧,並不是他們個人便能做好,需要多方面配合。但學校及僱主都有很多目標需要同時達成,未必能夠投放更多資源,協助提升學生或職場新手的金融素養,所以如能善用金融服務業的支援可能更有得着,例如不要錯過他們舉辦的理財講座或多聽專業理財顧問的講解。只要持之以恆,相信將來社會各階層都有更好的理財規劃及效果。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info@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