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習慣用「微信讀書」之類閱讀軟件,我多了一種樂趣:讀普通人的讀書筆記。這是移動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又一項新福利。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最早的讀書筆記源於何時?我猜想,它應該是和書相伴而生的。人類閱讀史的漫漫長路,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讀書筆記。古人把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每一部都包含了讀書筆記。不過,這些讀書筆記幾乎都是專業讀書人的作品,有些甚至是專為成書而寫的筆記。此時的「筆記」其實已是著述文體之一。
我所謂專業讀書人是指以讀書治學為業的人,與其相對的,姑且名之為「素人閱讀」。在閱讀的龐大人群中,專業讀書人所佔比例並不多,尤其是現代印刷技術和出版業興盛之後,素人閱讀所佔比例更大了。古代素人們讀書時,應該也做了不少筆記,但幾乎沒有傳世。不過,這並不代表素人的閱讀筆記沒有閃光的內容。古代的不去說了,有時候翻看幾十年前的舊書,忽見一段跋語,幾行批註,令人叫絕,不知出自哪位閱讀者之手,更有隔空受惠的感動。
閱讀軟件保留了素人讀書時的感受。在一本書的評論區下方,經常讀到精彩的點評,內容活潑多樣:有深情款款的讚美,有提前預警的「劇透」,有言簡意賅的分析,也有吐槽「我是衝着作者的名頭咬着牙看完的」。有一些人在讀書時聯想到了自己的境遇,也有的只是交代自己的閱讀環境,比如在地鐵上讀了多少頁,睡覺前終於讀完了全書,或者自己是從哪引流來讀此書的……
嚴格說起來,這些素人筆記與書並無多少關係,至多算是閱讀的「周邊」。不過,它們讓一本書有了新的溫度。原來有這麼多人曾和你同讀一本書,而其中一些感受竟然和你如此相仿。人類的悲歡或許真的不相通,卻可以因為同一本書而互相理解,還有比這更令人快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