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電影界最喜歡的題材之一。前些天朋友推薦幾部外國大片,周末看了其中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澳洲影片《日落之前》(Before Dawn) ,講述一九一六年澳洲出兵歐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個來自澳洲農場的年輕人當兵被派到法國戰場,每天不是行軍就是守在爛泥污水的壕塹,或是與德軍交火搏殺,澳兵一個接一個犧牲。經過漫長的九百零三天之後,戰爭突然結束,吉姆(麥爾斯·珀拉德飾演)一個人回到家鄉。牧羊場依舊安靜而空曠,迎接他的除了媽媽的擁抱,還有美麗的妹妹,可是父親卻因勞累過度已經去世。最後一組鏡頭是吉姆手上拿着離家從軍時父親送給他的煙斗,獨自默默坐在父親簡陋的墳前。殘酷的戰爭使吉姆變得成熟,而他的兩個夥伴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們和其他六萬名澳紐軍團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葬身異國。
《日落之前》沒有峰迴路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但真實地描述血腥殘酷的戰爭對人生的影響。時光消逝,年輕的生命被毀滅,這場戰爭的意義何在?澳洲參戰的意義又何在?影片的反戰主題非常鮮明,在去年四月二十五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澳紐軍團日前夕上映,別具意義。
我想起另一部戰爭影片,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蘇聯電影《這裏的黎明靜悄悄》。中國觀眾到八十年代初才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子。當年是內部放映,印象最深是影片中五名蘇聯女兵裸體露天洗浴的鏡頭,感覺非常震撼,大自然襯托下女兵展露青春胴體之美,瞬間被德軍殘酷毀滅香消玉殞,形成極其強烈的對比,據說當年蘇共領導人看了感動落淚。二○○五年由中國編劇和導演根據這部前蘇聯電影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央視播出,劇中女兵裸浴戲只剩下裸背,引起熱議。
同樣是表現戰爭殘酷毀滅美好的生命,《日落之前》的主題是反戰,但藝術感染力不及《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後者表達德國納粹侵略者的邪惡和蘇聯衛國戰爭的正義,被公認是前蘇聯時期戰爭片的經典之作,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和全蘇電影節大獎。
接下來,電影藝術家將如何描述已經打了近三年還在繼續打的俄烏衝突?自二○二二年二月衝突爆發以來,俄烏雙方各自拍攝若干關於這場戰爭的影片,但都是自說自話。俄羅斯電影人才濟濟,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是演員出身,當然懂得如何利用電影鼓勵國民,以及爭取國際社會同情。但是,戰火仍在燃燒,甚至從烏克蘭原野蔓延至俄羅斯的庫爾斯克,雙方的電影人都注重宣傳效果多於追求藝術成就,描述這場戰爭的優秀電影相信要等停戰之後才會出現,因為思考需要沉澱,真相需要時間。上述兩部戰爭大片,《這》劇是二戰結束二十七年之後拍攝,《日》劇更是在一戰結束逾一個世紀之後才推出。
種種跡象表明,即將踏入第四個年頭的俄烏衝突已接近拐點。美國媒體引述消息指,美國和烏克蘭政府預計,俄烏談判可能會在今年上半年舉行。英國媒體也在分析烏克蘭戰爭能否在二○二五年走向終局的決定因素。過幾天就要再次入主白宮的特朗普多次表明,他上任首日就會叫停俄烏戰爭。經過四年前的第一個任期,今次強勢回朝,沒有人再敢把特朗普的話當兒戲。特朗普叫停火,澤連斯基不敢不停。至於普京,其實早就想停火。俄軍近日竭盡全力再奪取幾個村莊,目的是想增加停戰談判的籌碼。至於特朗普是否真的一上任就能夠叫停俄烏衝突,用什麼辦法叫停這場戰爭,很快就會揭曉,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有一句話叫做「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日》和《這》兩劇的確都是勝利者寫的,是否真實公允自有評說。但是,俄烏衝突很可能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那麼,將來誰最有資格來拍攝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