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名言膾炙人口,其實使用它的人反倒未必知道出處。人們常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可是多少人拜讀過《周易》?又或者,有些話被掛在嘴邊,「男兒有淚不輕彈」,大家未必都熟悉它的下半句「只是未到傷心處」。
對於這種語言的流傳,追根溯源還是很有必要的。最近有朋友經常提起另一句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大致是在談股市的話題,如果價格走低,不妨多回落一些。這樣的用法好像合理,又給人一種不夠貼切的怪異感。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其實出自高爾基的《海燕》,這原是他短故事的最後一個章節,那時在沙皇鎮壓工人運動的背景下,這篇小說以不同的動物作為主角,以象徵的方式來表現對社會現實的觀察,以及對人心的鼓舞。
窗外的一群鳥正在談天,包括老麻雀和烏鴉,烏鴉愚笨又在乎名譽,每年會組織些慈善活動,老麻雀則精明、輕浮、勢利,和其他鳥類談論着一個即將要甦醒的春天、談論自由和憲法,可老麻雀有很多顧忌,烏鴉話很少也談不上勇敢,而真正歌詠着未來、帶來希望的是一隻雲雀,牠是詩人。根據雲雀的想像,星星不再閃動原來是沉重的黑夜熄火了,而且是被曙光的微笑熄滅的。同樣帶來希望的是坐在菩提樹上的金翅雀,其中有一隻正唱着海燕之歌。因此才有了讀者們熟悉的這一章《海燕》。
《海燕》其實有很多人都翻譯過,當中比較知名的是瞿秋白,還有後來被教科書採用的戈寶權。如果比較起來閱讀,並沒有唯一的最佳版本。舉個例子,瞿秋白用「哼着」,更適合於海燕,因為在牠勇敢地飛行時,也會有心底對暴風雨的恐懼,一邊飛行一邊戰勝恐懼,用「哼着」自然更合適。「哼着」也適用在另一隻被嚇壞的動物上,更有一種畏畏縮縮的感覺。相比之下,在同樣的幾個句子裏,戈寶權寫的是「呻吟着」,用在擔驚受怕的動物上自然比「哼着」加重了情感,但用在海燕身上時,反而無法體現牠橫過大海的堅決和勇氣,與前文所塑造的形象不夠脗合,明明帶來了希望而令人振奮,明明充滿了憤怒和渴望,用「呻吟」顯然反差過大而比較突兀。
不過戈寶權的譯本好在整體的語氣、風格上。瞿秋白筆下的故事角色都帶有一種溫情,對場景的勾畫、情節的表現都有一種唯美的底色,他的書寫很精緻,因而文本行進的節奏就相對慢了一些:「雷響着。波浪在憤怒的白沫裏吼着,和風兒爭論着。看罷,風兒抓住了一群波浪,緊緊的抱住了,惡狠狠地一摔,扔在崖岸上,把這大塊的翡翠石砸成了塵霧和水沫。」試比較一下戈寶權的譯筆:「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堆巨浪,惡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這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水沫。」會發現,「爭鳴」比「爭論」來得激烈,因為這一段集中在聲音的表現,是雷聲、波浪聲、風聲的交響曲,爭論相比之間在聲高以及情感色彩上弱下去了。而且,戈寶權用「狂風」而不是「風兒」,不是「抱住了」而是「抱起」就摔,造成語句顯得更急促、激烈。同樣的,在結尾那個名句,戈寶權用「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而不是瞿秋白所採「厲害些」也有類似的效果。
《海燕》迷人之處還是在於它全篇對精神的振奮,而且這種振奮包含了詩性的美妙想像。烏雲聽到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可更重要的是,它的全部歡樂,都是從海燕直衝雲霄時的叫喊聲裏聽來的。還有,儘管大海的力量好像會「熄滅」閃電,閃電會被它的「深淵」吞噬,可是作者仍然用「閃電」來比喻這隻海燕,哪怕它稍縱即逝,但是它不脆弱,海燕像閃電一樣穿過,除為了形容速度快以外,更主要是因為閃電喻示着對暴風雨到來的渴望,一種昂首挺胸、不畏困難,去爭鳴、去展翅高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