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正全方位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從戲劇到舞蹈,由流行音樂到戲曲,在香港可以說是全年無休輪番上演。特區政府也積極發展演唱會經濟,香港確實具備很多條件可以發展成為演唱會中心,包括現代化的場館、高效的交通系統、多元的文化氛圍,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龐大的觀眾基礎,這些因素使得不少海內外歌手均認同香港是舉辦大型演唱會的理想地點。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早前表示,根據局方估計,2023年至2024年大約每年有350場大型演唱會,即平均每個月便有約15場大型演唱會舉行。粗略估算這些演唱會有超過420多萬名觀眾;當中有超過150萬旅客,他們為香港帶來約37億元消費額,經濟增加值約22億元。當中個別演唱會,尤其是涉及非本地表演者及支援團隊的演唱會,更可帶動接近過億直接開支。
1983年落成的香港體育館(紅館)被視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場地,不少本地歌手甚至是海內外華語歌手,都視在紅館舉行個人演唱會為演藝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鞏固提升獨特文化魅力
香港的影視作品、粵語流行曲等流行文化,在內地和世界各地華人圈都有重要的影響力,是香港文化的重要品牌,這反映了香港具有中外、南北和新舊文化薈萃的特色,造就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交匯點。香港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成績斐然,而流行文化也有助我們提升文化自信,因此我們要鞏固提升香港的獨特文化魅力,繼續促進香港與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
香港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演出場地,但不少演唱會主辦單位均認為場館已不敷應用,隨着啟德體育園在今年落成啟用,將會開啟香港發展成為演唱會中心的新篇章,香港可舉辦更多規模更大、容納更多觀眾的演唱會,不單令香港成為舉辦大型演唱會的首選地點,更助旅遊業界打造具有特色的旅遊項目和產品。
據了解,相關部門至今已與超過250個本地和海外的體育或非體育活動的推廣機構接觸,不少機構已決定或計劃會使用體育園設施舉辦大型體育及娛樂活動。
香港大力發展演唱會經濟,打造演唱會中心也符合政府在《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發展香港成為流行文化之都的目標,以及《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及發展「盛事+旅遊」的長遠方向,打造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和產品。在這個發展方向下有三個重點,包括(一)鞏固香港成為國際文化盛事之都;(二)利用香港國際化的策展和創作技巧,推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香港獨特文化;以及(三)吸引內地及海外藝團及藝術工作者與香港進行文化交流。
香港中外文化薈萃,擁有兩文三語的環境,加上獨特地理優勢,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可以在五小時內飛抵香港,中外流行文化在本地發展蓬勃,使得香港成為國際性大型演唱會舉辦的理想地點。大型演唱會不僅能吸引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還能帶動相關行業的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氣氛,刺激本地消費。特區政府若能加強支持和推廣這類活動,無疑會為香港帶來更多的經濟和文化效益。
我們不妨參考澳門發展演唱會經濟的經驗,例如去年11月8日至9日,內地歌手刀郎在澳門一家酒店的場館舉行個人巡迴演唱會澳門場。澳門旅遊局指出,兩場演唱會吸引至少2萬名遊客,其中大多是具備較強消費能力的中年群體。當時不少香港刀迷(刀郎粉絲)為了親眼見到偶像,不計成本前往澳門觀看演唱會。
聯手不同行業形成漣漪效應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演唱會屬文化藝術範疇,作為流行文化,演唱會的受眾更廣、影響更大、經濟效益更高,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及地區知名歌手的演唱會,除了吸引本地觀眾入場觀看外,更吸引鄰近地區觀眾來港,帶動旅遊業、零售及運輸業,推動本地經濟形成漣漪效應。
發展演唱會經濟需要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演唱會主辦單位也可聯手旅遊業、酒店等不同行業推出旅遊產品,為旅客打造全方位、更深刻的旅遊體驗。政府亦可協助演唱會主辦方聯繫周邊酒店及旅遊景點,協助他們合作推出演唱會相關消費優惠或套餐,把握演唱會經濟機遇。而運輸業、零售業等不同行業以至是香港市民,都要發揮好客之道,讓專程來港觀看演唱會的海內外旅客有賓至如的感覺。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