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介紹給大家的是美國女作家雪莉·傑克遜(Shirley Jackson,一九一六至一九六五)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我們一直住在城堡裏》(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le)。雖然她的經典作品如短篇《摸彩》(The Lottery)和長篇靈異驚悚小說《邪屋》(The Haunting of the Hill House)等已有中譯本,但中國讀者對她的名字也許仍感陌生,因此我將簡單介紹她的生平,以供諸君更好理解她的作品之用。
雖然雪莉·傑克遜的作品不標榜恐怖驚悚,但她很擅長用文字營造詭異壓抑的氛圍,塑造一個個異人形象。她的作品往往在和諧的日常生活中硬生生插入令人不安的人和事,那些平庸之惡和集體無意識暴行雖然多以不尋常,甚至脫離現實的方式展現,但本質上是對人性潛在之惡的藝術化誇張。簡單了解她的人生經歷,或許可更好地理解她的寫作主題。
雪莉·傑克遜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出生於加州舊金山市,她童年時全家生活在加州附近的伯林蓋姆市(Burlingame),家庭條件較為優渥。她父母早婚,婚後不久其母傑拉爾丁(Geraldine)便懷上了她。傑拉爾丁對婚後迅速懷孕感到失望,因此雪莉從小就與母親關係一般,她弟弟巴里(Barry)出生後,母親更是毫不掩飾對兒子的偏愛。病態的母女關係對雪莉的影響較大,家長與子女扭曲的關係在她的作品中不為鮮見,《我們一直住在城堡裏》亦有相關元素。少女時期的雪莉體重起伏不定,這導致她極不自信,因此社交生活較少,常在家中寫作以消磨時光。高中三年級,雪莉舉家搬至紐約州的羅切斯特市(Rochester)居住,父母為了方便監督她的學業,要求她就讀羅切斯特大學。這段大學生活並不愉快,很快她便休學回家,後父母同意她轉至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繼續學業。
她在雪城大學就讀新聞專業,學習生活都相對愉快,不僅參加了大學裏的文學雜誌社,還在那兒認識了未來的丈夫斯坦利·埃德加·海曼(Stanley Edgar Hyman)。雪莉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傑妮絲》(Janice)便發表於雪城大學的文學雜誌上。
一九四○年,雪莉·傑克遜與斯坦利·海曼結婚,由於斯坦利要赴本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任教,他們從紐約搬至佛蒙特州的北本寧頓居住。斯坦利除擔任教職外,亦是一名文學評論家,而雪莉則在家寫作並負責家務。一九四八年,雪莉·傑克遜的首部小說《穿牆之路》(The Road Through the Wall)出版;同年,她的著名短篇小說《摸彩》發表於《紐約客》雜誌。家庭生活想必一開始給雪莉·傑克遜帶來了不少快樂,她和丈夫前後共育有兩子兩女四個孩子。孩子一直是她生活中的慰藉,她寫作有一系列以自己孩子為原型的家庭題材短篇小說,後以《野人堆裏的生活》(Life Among the Savages)為題結集出版。但她的丈夫很快開始頻繁出軌女學生,並要求兩人維持開放性關係,這讓雪莉·傑克遜非常失望難過。而且文名日盛的她在收入上遠超丈夫,但斯坦利掌管家庭經濟大權,所有收入由他進行支配。
夫妻關係的每況愈下、寫作壓力的日積月累以及繁重的家務工作令雪莉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一九五九年《希爾山莊陰魂》出版後,她的健康狀況已十分堪憂,除吸煙導致的慢性哮喘外,她還長期忍受着關節疼痛、過度疲勞和頭暈;焦慮症、場所恐懼症(Agoraphobia)及結腸炎令她甚至無法離開家。醫生為此給她開了彼時認為是安全的巴比妥類藥物,而為了減肥她又定期服用苯丙胺,然兩類藥物的藥效互相抵銷,導致雪莉·傑克遜長期處於用藥過量中。雪上加霜的是,她還有飲酒過度問題。最終,雪莉·傑克遜於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在睡夢中離世,享年四十八歲。
雪莉·傑克遜的人生經歷對她的寫作題材有顯著影響。她熱衷於通過奇人異事解構美國小鎮生活,也很擅長用極端的故事揭露「二戰」後美國社會中的女性困境。
雪莉·傑克遜筆下的這些小鎮往往游離於現代都市生活之外,時間在這裏停滯,小鎮居民的價值觀落後不前卻以此為豪,從而產生出一系列有悖常理的價值判斷;在這樣的價值判斷驅使下,她小說中的人物做出了許多怪異極端的行為。而為了維護所謂公序良俗的運轉,所有人常裝腔作勢無視房間中的大象。雪莉·傑克遜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虛偽極盡諷刺之能事,她的作品雖氛圍多顯哥特,但其中不乏黑色幽默之處。她筆下人物的怪異言行折射出「二戰」後美國社會的病態側面,揭露了隱藏在光鮮亮麗外表之下不便訴說的失態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