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港大研究:放生沙巴龍躉威脅港生態平衡

  圖:沙巴龍躉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價格相對便宜且體型顯眼的混種石斑魚沙巴龍躉是「放生」活動中的熱門選擇。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生態學家發現,傳統「放生」活動把混種石斑魚釋放到香港沿岸水域的行為,將進一步威脅原有物種的存續,對香港沿岸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挑戰。

沙巴龍躉是一種通過水產養殖、由老虎斑與龍膽石斑雜交而成的混種魚,因其體型龐大、成長迅速而深受市場青睞,成為香港魚市場中的常見物種。因價格相對便宜,沙巴龍躉是「放生」活動中的熱門選擇。

為了探討沙巴龍躉被放生到沿岸水域後可能帶來的生態影響,研究團隊首次運用DNA元條形碼技術,通過分析其消化系統中食物殘留的DNA來研究其食性。該技術的特點是即使獵物已被消化或分解,仍能準確辨識出其物種。這種創新的方法精確揭示了沙巴龍躉的飲食習慣及其對本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研究發現,沙巴龍躉具有獨特的生態棲位,流入本地海域後可成為強勢的捕食者,嚴重干擾本地海洋的生態系統。牠們主要捕食本地魚類不常選擇的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並能有效利用生態系統中未被其他物種佔據的資源及生態棲位,從而干擾食物鏈並破壞生態平衡。

體型龐大 缺乏天敵

研究指出,放生活動在將外來物種引入至本地水域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研究團隊強調,沙巴龍躉在香港水域快速擴散,加上其體型龐大且缺乏天敵,將進一步威脅原有物種的存續,對香港沿岸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挑戰。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與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Celica Schunter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沙巴龍躉並非普通的外來物種,牠極有可能擾亂食物鏈,進而破壞沿岸生態系統的平衡。」

研究人員強調,推動公眾教育和加強保育措施,對於減少宗教活動及其他人類行為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至關重要。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魚類生物學與漁業評論(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期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