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剛開始,又往三藩市跑了一趟,出席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盛事──「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規模最大、資訊最豐富的醫療投資研討會,這是一窺世界各地醫療創新成果,了解產業發展動向的最佳舞台。近年,筆者獲邀幾乎都必參與,一來可以吸收新知識,二來可跟與會老朋友交流,似乎已變成了一個新年傳統。
一如過往幾年,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上中國創新藥成為焦點。會議正式揭幕的前幾天,大批公司搶先發布買入或引進來自中國的候選藥物。金融機構Stifel在會議期間亦發表報告,去年跨國大藥廠向外採購的新藥分子中,超過1/3來自中國,跟2019年時的零宗比較,是一個令人躍進式的變化。與會的大小藥廠代表、初創企業家和投資人,在中場休息的咖啡會和深夜雞尾酒會上都在熱議。
上述變化突顯了中國生物技術行業影響力正日益增長。單以過去一年計,中國公司獲得了60億美元的許可預付款,在環球經貿吹逆風下,成為中西合作難得的亮點。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審評機構藥物審評中心的數據,僅在2022年至2023年期間,中國的臨床試驗註冊數量激增了26%以上,而且過去五年臨床試驗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成了推進全球生物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引擎。
從小型生物技術公司收購資產是大型藥廠的家常便飯,藥廠的研究部門雖然會自行研究,但他們也樂於借助其他人的發現來填補在研產品管線,有時甚至完全買斷了這些公司,國際醫藥企業的羅氏(Roche)、默克(Merck & Co.)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是最多產的交易撮合者之一。以往這些在研創新藥的交易,基本上是美國和歐洲初創的主場,中國藥企以快速跟隨、模仿藥物為主,創新性較低,差異化較少,非主要收購目標。
不過近十多年,隨着大批在美國或歐洲接受培訓的科學家回到中國發展,候選藥物的品質及其開發速度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就連競爭對手也承認,今天在中國可以找到很多真正創新的在研新藥。一些曾經親臨中國考察的美國創業家甚至感嘆,自己正在探索的幾乎所有候選藥物,到中國後突然都有幾個競爭對手。幾乎任何東西、任何抗體,在中國至少有6個到12個競爭者;而且對手研究領先得多,許多已接近新藥臨床申請階段,以美國進度去評估,領先了一年半至兩年。
中國創新藥企正在研究真正優良的新分子(新發現或新合成的具有獨特化學結構和性質的分子),與美國最好的生物技術公司正面競爭。雖然最好的候選藥物正在迅速被搶購,競爭也推高了價格,但中國作為以合理價格尋找一流資產的地方依然突出。Stifel在去年10月發布的調查顯示,每個主要製藥商的研發主管去年都至少到過中國一次,他們正進行一場尋寶遊戲,除了以預付現金和股權許可或收購來自中國的新藥分子,也有一些正在擴大其業務。
外資積極在中國布局
艾伯維(AbbVie)和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簡稱BMS)在上海舉辦了專門的合作日活動,與本地藥企會面。羅氏、拜耳(Bayer)和禮來(Eli Lilly)已經或將要開設孵化器,以與早期創業公司建立關係。在最近一個貿易博覽會上,輝瑞(Pfizer)更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在中國投資10億美元,部分用於與本地公司合作。可以看到,未來中國會繼續湧現大量創新。
中國在研創新藥交易激增,一方面是歐美藥企一直渴望擁有更多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實驗性藥物公司;另一方面是中國經濟放緩及創投資金流入下降,對整個行業造成了沉重打擊,許多尚在早期研發階段的初創,原本可能通過創投融資或首次公開招股(IPO)上市籌集資金,被迫轉而依賴交易。也許正出於這個原因,在資金稀缺的背景下,美國一些初創公司開始對這個趨勢感到緊張,他們擔憂會有一天所有早期藥物研發都會在中國進行,然後再出口到美國,暫時看這情況不大可能出現。
中國生物技術行業雖然已日漸成熟,但是到目前為止,全程由中國研發、臨床並獲批上市的創新藥,在全球舞台上的數量有限,只有5種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在這5種創新藥中,僅用於治療血癌的BRUKINSA(中文商品名:百悅澤)和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細胞療法CARVYKTI(中文商品名:西達基奧侖賽)在臨床療效或銷量方面擊敗了競爭對手。
如果以在中國發現的重磅藥物來衡量成功,我們還沒有完全達到目標,但如果以科學品質和可以導致未來批准的藥物的創新能力為準則,肯定已經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作者為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