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經緯/情景交融之澳門松山亭聯\招祥麒

  圖:澳門松山亭。\作者供圖

松山亭,位於澳門松山健康徑旁,又名柯維納總督紀念亭,建於一九四九年三月,由建築師戴文渭設計。

亭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聯,曰:松風徐送,正盪胸懷,更看鏡海波光、蓮峰嵐影;山雨欲來,且留腳步,遙聽青洲漁唱、媽閣鐘聲。

上款: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春月,澳門華商總會倡建松山亭落成屬題紀念

下款:李供林敬撰並書,時年六十有八

從落款可知,此聯是李供林六十八歲時,應澳門華商總會之邀撰作並書的。李氏字立屏,諱翰,香山縣(今屬中山市)石岐紫里人。善詩詞、書法,生平喜愛遊歷,暢遊名山大川遍及十多個省市,到過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抗戰時期,奉母居住澳門,寄情詩詞,後移居香港。其書法取長於王羲之,帖味甚濃,用筆凝練沉着,秀逸雅緻,自出面貌。著有《怡怡草堂遊草》,並與父親李達廬(光緒年間舉人)、兄長李蟠(字仙根)合著詩詞集《喬梓集》。

整副楹聯共三十六字,上下聯各十八字,由四分句(四、四、六、四字)組成。李氏先從亭的地點「松山」落想,將二字分別嵌於上、下聯之首。此屬鶴頂格。如此,寫成的楹聯便只能用於松山此亭而不能移用他處了。

上聯「松風徐送,正盪胸懷,更看鏡海波光、蓮峰嵐影」,寫亭中所「見」。先以「松風徐送」營造出一種清新脫俗、悠然自得的氛圍。松風,即松樹間吹過的風,常被視為高潔、堅韌的象徵,其徐徐吹拂,不僅帶來了涼爽,更彷彿能盪滌人的胸懷,使人心胸開闊,煩惱盡消。接着,「更看鏡海波光、蓮峰嵐影」,「鏡海」,本是澳門的古地名之一,這裏泛指澳門半島與氹仔島之間的海面;「蓮峰」,指蓮峰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座小山,高六十點七米,因其狀似蓮花而得名。松山亭處於高處,處身其中,既可望到澳氹間海面波光閃爍,也可看到蓮花峰上雲霧繚繞,山嵐與峰影交相輝映。山海之間,構成了一幅動人心魄的自然美景。此聯通過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感受,展現了自然界的寧靜與壯美,引人嚮往。

下聯「山雨欲來,且留腳步,遙聽青洲漁唱、媽閣鐘聲」,寫亭中所「聽」。李氏承上筆鋒一轉,描繪了一幅即將來臨的風雨前夕的景象。面對「山雨欲來」的預兆,他並未急於躲避,而是選擇「且留腳步」,這份從容與淡定,體現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熱愛。「遙聽青洲漁唱、媽閣鐘聲」,「青洲」,葡語作Ilha Verde,意為「綠島」,其名因環境綠樹蒼翠而得名,位於澳門西北部的半島,與珠海毗鄰,原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北角的一個小島,後來因填海而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媽閣」,葡語作Barra,意為「港口的狹窄入口處」,位於澳門半島西南部、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的西面,常指媽閣廟的附近一帶。媽閣有數百年歷史,一九九三年被評為「澳門八景」──媽閣紫煙。此時,遠處傳來青洲漁人的歌聲和媽閣廟的鐘聲,漁歌互答,鐘聲悠揚,這些聲音,在風雨前夕的寧靜中顯得格外溫馨與和諧。此聯通過聽覺的描繪,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緊密相連,展現了人間生活的美好與和諧。

整副楹聯以自然景象為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既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讚美與嚮往,又寄託了對人間生活的熱愛與留戀。同時,也啟示我們,在面對生活的風雨時,應保持一顆平和與從容的心,去欣賞和珍惜身邊的美好。

一九四九年至今,澳門發展迅速,松山亭周邊高樓林立,遊人到此,只能追憶舊日景致,體會撰聯者的情懷,並欣賞對仗工整、平仄對應、音律諧協的楹聯特色。至於鏡海波光、蓮峰嵐影、青洲漁唱、媽閣鐘聲,也許只能看到蓮峰山,其他的,應該是看不見,聽不到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