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年好玩嗎?香港這個國際範兒都市,如果我說「到香港過年」是個好選擇,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香港的年味兒,有香味有熱氣有美顏,氛圍感滿滿。
香港過年的飯桌上,一定要有年糕。年糕有甜有鹹,甜年糕通常是紅糖糕,鹹年糕一般為蘿蔔糕。港人認為糯米助濕氣,做年糕以粳米粉為主,摻少許糯米粉,絕少完全用糯米粉。甜年糕是用紅糖與薑片煮成糖漿,倒入米粉攪拌成漿狀裝入容器上鍋蒸熟。吃時切成塊,直接用油或者裹上蛋液煎,甜香軟糯。也有的加入椰粉、紅棗,口感更豐富。
蘿蔔糕平素在茶樓都能吃到,卻在過年搖身一變而成年糕,主要因為有個好彩頭名字,寓意步步高升。將白蘿蔔絲混入米粉漿,加上冬菇蝦米、臘腸臘肉、葱花五香粉等,攪拌蒸熟。吃時油煎比較香。糖年糕黏性大、口感Q彈,蘿蔔糕因餡料多容易攪碎,切時要特別小心。
現時人們很少自家做年糕,年前大小餐館酒樓幾乎家家有做好的年糕擺在門廳,市民從相熟的老店舖訂了來,作為團年飯的必食點心。年糕也是人們走親訪友的伴手禮。對於港漂單身族,一盒糖年糕一盒蘿蔔糕要吃上很久。從年前開始,斷斷續續吃到仲夏,快端午時,為糉子騰地方,才發現冰箱裏還剩有年糕,直把新糉換舊糕。
港人喜歡講究好意頭。「年年高步步高」的蘿蔔糕年糕,「大吉大利」「年年有餘」的雞魚,「好市」「發財」的蠔豉髮菜,「笑哈哈」的大蝦(諧音),「知足常樂」的枝竹……都是團年飯不可或缺。當然,最有特色的還屬盆菜。
盆菜本是新界本地族群的菜式。因其外形、食用方式到豐富內容充滿闔家團圓、滿堂吉慶、豐衣足食、「盤滿缽滿」的過年儀式感,成為千家萬戶團年飯的「扛把子」。
將食材層層疊放於大盆中,味道清淡、容易吸收味道的放在下層,味道豐富、賣相漂亮、價格昂貴的食材放在上層,讓人看了就食指大動。一般堆疊六層,墊底為蘿蔔、豬皮等,第五層到第二層依次放枝竹、魷魚,炆豬肉,菌菇,炸門鱔、鯪魚丸等,第一層則擺上「豪橫」的鮑參翅等硬菜。湯汁主要由生抽、南乳和豆瓣調製,上檔次的還要有鮑汁。盆菜用小火爐煨着,全家圍坐,從上至下逐層享用,最後以吸滿盆汁精華的蘿蔔豬皮收尾。騰騰熱氣間,奢簡濃淡俱齊。
過年美物少不了鮮花福橘。逛花市行大運,祈福新一年「花開富貴」「大吉大利」。臨近春節,香港各大公園都會舉辦年宵市場。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是已有近五十年歷史的維園年宵市場。偌大公園花團錦簇,熙熙攘攘。二○二○年的除夕,我跟姐姐去維園逛花市,一邊拍花,一邊走到維港避風塘。風柔花美,卻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別樣心情。
年橘也是家家必備,大棵小株,擺在樓前門庭,求個好意頭。
年初一,往黃大仙祠「搶頭香」、尖沙咀觀花車巡遊。年初二,到沙田車公廟轉風車祈福許願。求籤的不僅有居民,特區政府也參與。自一九九五年開始,每年此日有官員或新界鄉議局代表,到車公廟為香港來年運程求籤,三十年來一直未斷。所求籤文上中下各異,並不影響人們過年的興致。
年初二晚上的維港煙花更是城中盛事。人們早早訂好港島和尖沙咀維港兩邊的餐廳酒樓,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候至晚八時,海面炮聲隆隆,禮花照亮夜空。海濱兩岸擠滿人群,隨着一朵朵禮花變幻,人們一聲接一聲地驚嘆,場面歡騰。
過年紅包揮春必不可少。年前各銀行會提供「利是封」和新鈔,利是封通常包十蚊二十蚊,多則一百。隨身帶一些,給老人小孩討個喜氣,給服務生當小費。正月裏在餐館吃飯,服務生格外殷勤,剛剛過來一個問好又來一個祝「身體健康!恭喜發財」,講究的客人都會給他們塞個紅包。老闆也會給員工發利是,未婚人士常常被「額外照顧」。我們給司機、公寓管理員都發過。錢不多,是心意,也是同樂。
曾記得,年三十在銅鑼灣阿棟office吃火鍋,年初一在何文田Connie家吃潮州菜,年初二在赤柱大哥家吃海鮮滷麵,年初三去大嶼山登高、大潭水塘行山,沙田觀開年賽馬日……林大哥年年訂下會展二樓餐廳,親友上百號人聚餐賞煙花。一年一年,眼看着他的小孫子從抱在手裏到滿地跑。陳太家年年在庭院擺滿鮮花,三十多口人喝茶聊天川流不息,人在花中只聞花香不見人影。黃Sir家的火炭農莊,樹下把酒望山,聽馬騮(猴子)偷吃香蕉的趣事。劉太開着車帶去林村看許願樹,阿明的店舖永遠有一盞熱茶陪着歇腳……現實裏的香港年味兒,有味道;記憶裏的香港年味兒,是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