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善用市場資源 積極投資未來

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北部都會區建設關乎香港的未來。在香港連續多年錄得財政赤字之下,善用市場資源顯得尤為重要。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發表前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網誌,談到未來將適度增加發債規模,靈活運用市場力量,積極投資未來,這體現了特區政府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勇於承擔,推動破局發展,符合市場期待。

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的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新引擎的載體,為創科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提供廣闊天地,更是香港加快共建大灣區步伐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台。建設北都堪稱香港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發展規劃,投資同樣巨大,面對「錢從何來」的問題。過去幾年為應對新冠疫情和外圍環境複雜化的挑戰,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逆周期措施,效果有目共睹,同時庫房盈餘也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善用市場資源就是最佳選擇,也是必然選擇。

以發行債券籌措資金,支持基建工程,是國際上慣常且有效的做法。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透過這種方法為基建項目融資,以促進經濟發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報告,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債務相對於生產總值的比率,超過了百分之一百。經常被拿來與香港比較的新加坡,負債比率達到該國GDP的175%,高居全球前列。相比之下,香港現時債務佔GDP的比率不足一成,未來即使略為提高,亦屬於穩健水平。有本地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適當發行債券以支付惠及民生及社會長遠發展的項目,屬「明智之舉」。

當然,發債籌集的資金不會用於日常開支,而是用於特定基建項目,這是香港一直嚴格遵守的財政紀律。隨着部分基建工程的逐步落實,未來的發債需求及規模亦因此相應減少。另一方面,基建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將為香港帶來更多的新發展機遇和稅務收入,而透過發行較長期的債券來支持較長期的工程項目,也能讓現金流年期和工程項目的需要相匹配。

事實上,過往特區政府發行的債券深受環球投資者的歡迎,包括銀行、中央銀行、主權基金及國際組織,以及基金經理、私人銀行、保險公司等,都踴躍認購特區政府的債券。以2024至2025年度為例,特區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和基建債券,機構投資者都錄得3倍至7倍的認購額。由於政府債券收益一般較銀行固定利息為高,也為市民帶來投資的新選擇。市場熱烈期待特區政府發行更多不同年期、不同貨幣計價的債券,這會推動香港債市的發展,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深度。

或有人認為,基本法規定「量入為出」的大原則,在香港財赤之下,增加發債會加劇特區政府的收支不平衡。誠然,量入為出的大原則沒有錯,但也不能機械式理解,而是要因時制宜,因勢制宜。在逆周期下,增發債券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特別是投資於創科產業及相關基建,會帶來更大收益。DeepSeek一鳴驚人,市場價值節節攀升,估計逾千億美元。由此可見,特區政府發債建設北都不僅「錢景」誘人,亦有利於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財赤問題將迎刃而解。

特區政府在風險可控下,適度增加發債規模,體現了特區政府的積極作為。另一方面,香港私人企業也要積極發揮市場主力軍作用。深圳被稱為「中國硅谷」,杭州成為新興創科重鎮,都是由民營企業充當創科發展的主力。對香港企業界來說,共建北都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豈能錯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