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見2月17日A17版)中講解了香港航運物流業要發掘新貨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鞏固及提升香港的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地位具體建議。筆者會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協調機制
目前大灣區內港口碼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功能定位重疊、資源競爭無序等問題,制約了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成立大灣區港口碼頭協調機制,令大灣區內港口碼頭各有定位依歸,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戰略價值。
在航線布局方面,統籌規劃大灣區港口的國際、國內航線,引導各港口差異化開闢航線。例如,鼓勵香港重點發展歐美等遠洋航線,深圳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航線連接,廣州港則優化沿海及內河支線網絡,實現航線資源互補。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大灣區港口碼頭的新建、擴建項目進行統一評估和協調,避免重複建設。在資訊共用方面,搭建大灣區港口資訊共用平台,整合各港口的貨物裝卸、船舶動態、倉儲等資訊,實現資料即時共用。
二、數位化港口資訊共用平台
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智慧港口發展,2025年內將完成構建港口社區系統,促進航運、港口及物流業持份者資訊互聯互通,增強港口競爭力。實現貨物即時跟蹤、智慧倉儲管理、優化運輸路線規劃等功能,提升物流服務效率與透明度,滿足新貨源對物流服務品質的高要求。運輸物流局已委任香港物流供應鏈多元研發中心建設港口社區平台項目。
港口社區平台是一個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綜合性資訊共用與協同作業平台,將港口運營相關的各方主體,包括港口管理當局、航運企業、貨代公司、海關、檢驗檢疫機構、金融機構等連接在一起,打破資訊孤島,實現資料即時共用與業務協同辦理。平台能即時共用貨物運輸狀態、船舶動態、港口作業進度等資訊,各方主體可隨時獲取所需資訊,提前做好業務安排。
三、打通內地貨運鐵路引流到香港
過去5年,筆者經常被邀請到內地港口碼頭考察調研,了解當地港口碼頭集團戰略布局思維後,得悉雖然是發展港口航運水路業務,但在戰略布局上是把周邊的貨源引導到碼頭,包括鐵路貨物、空運貨物、陸路貨物,形成「多式聯運」立體布局,為此布局安排,會加建接駁鐵路到碼頭、打通海空聯運標準、打通及開闊陸路運輸網絡。
現時南沙港、鹽田港,甚至珠海高欄港等都有鐵路直達碼頭,發揮當地「公鐵水」(公路─鐵路─水路)聯運優勢,把中歐班列的貨源引導到碼頭,直接上大船出海外。
國家高度重視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與互聯互通,在「一國兩制」政策下,內地與香港簽署了一系列促進經貿合作的政策文檔,為香港開展貨運鐵路對接中歐班列提供了政策保障。打通內地貨運鐵路最後一段到香港,發揮香港多式聯運優勢,對接國際市場,是一個破舊立新的思維。隨着跨境鐵路貨運列車開通,內地供港物資運作便可進一步加強。
打造綠色航運產業集群
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航運走廊
構建綠色航運走廊,是踐行國家減碳綠色發展目標、提升區域航運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未來兩地政府可在稅務優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綠色航運企業和項目傾斜。加強政策協調,消除政策壁壘,為綠色航運走廊建設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依託大灣區內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產業優勢,亦可打造綠色航運產業集群,涵蓋船舶設計製造、新能源研發、航運服務、環保設備生產等領域,形成完整的綠色航運產業鏈。
五、培養航運物流業複合型人才
過往多年,香港及國際市場對於行業專業人員需求極大,因單一行業專業人員有長期行業經驗,能解決專業範圍的問題。當前航運物流業面臨着人才短缺、行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其高品質發展,隨着航運物流行業近20年的高速增長及轉型,已轉變為多式聯運管理思維,要有世界觀,亦能掌握地區優勢,更能應用科技,甚至能推動綠色物流與可持續發展,這種多元航運物流專才,正是現代航運物流業企業渴求的人才。因此,要培養一批多元人才,必須要推行「產教融合」實施方案。
產教融合作為一種將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為破解行業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通過產教融合,能夠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培養出適應物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推動物流行業的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
(作者為香港物流商會主席、武漢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