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包括國務院港澳辦在內18個內地部門超過100名人員的通力合作之下,香港8個月大女嬰祈祈完成心臟移植手術,成為內地跨境器官捐贈第二宗案例。這是國家關心愛護香港居民的又一有力體現,也為兩地探討恆常的互助機制,提供了寶貴經驗。
祈祈患有擴張性心肌病變,致心臟衰竭,但一直未能在本地找到合適移植的心臟。香港兒童醫院日前接獲通知內地有合適心臟,在愛心接力之下,迅速完成從心臟獲取、邊境管制站接收、到送抵醫院的過程,較原本預計提早1小時。院方隨即進行移植手術,過程順利,祈祈心臟功能運作理想,正在康復中。
祈祈父親特別感謝捐贈者家屬的幫助,讓奇跡發生,形容這份愛和祈福,會成為祈祈繼續康復的力量。他亦感謝不同部門及相關人員的幫助,為祈祈覓得合適的捐贈並順利完成移植手術。
2022年底,女嬰芷希成為首位移植內地居民器官的病人,掀起社會對成立兩地器官互助機制的討論。特區政府亦希望藉由相關個案,探討設立兩地器官互助機制,即當兩地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在當地沒有合適病人接受時,便可跨境配對。但由於器官移植跨境互助涉及不少法規和程序,再加上其他因素的掣肘,至今未能成事。目前情況下,跨境移植只能「特事特辦」。
香港輪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少,但由於本港遺體器官捐贈數字不理想,病人及家屬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不足為外人道。其中腎臟輪候者超過2000人,同期僅15個遺體捐贈腎臟,嚴重供不應求,亟需在外地尋求合適的器官。另一方面,內地早已建立完善的器官捐贈制度,年均約有1100個在當地配對不成功的器官,涉及心、腎及肺等,若兩地建立恆常互助機制,港人受惠的機會較大。
其實,有些外國之間已實行跨境器官分配,只要有合適的受贈者,皆可受惠。「一國兩制」之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期待相關部門再加把勁,兩地器官互助恆常機制愈早建立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