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柳絮紛飛/「鄒紫光閣」故里行\小 冰

文房四寶中,毛筆是重頭。「鄒紫光閣」和「周虎臣」,清代著名四大毛筆筆莊中的兩莊,都在江西省臨川縣(今進賢縣)文港鎮。文港鎮的前塘村,是鄒紫光閣創始人的故里,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江西省列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節期間隨先生訪故里前塘村,看望親人亦感悟毛筆之鄉的古今。先生姓鄒,與鄒紫光閣創始人同村同族同祖。鄒家祖上由山東鄒縣遷來,從樹立在村口的碑文可知:前塘村是「東魯世家,鄒氏宗族堂號,來自五十六世天經公封東魯國公」,有「東魯名家製筆的歷史」。

清朝書法家、翰林李瑞清為「鄒紫光閣」撰寫的匾額,成為筆莊世代的招牌。開業之後,鄒紫光閣以前塘村為毛筆製作基地,以武漢為銷售中心,民國時期將業務拓展至上海、南京、重慶,依託中國這一悠久的文化傳統,將毛筆生意做到了全中國(包括香港)、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據統計,二○二三年出自文港鎮的毛筆達八點二億支,佔毛筆市場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臨川才子之鄉、文港毛筆之鄉、前塘名筆故里。史上很多顯赫的名人,如王安石、晏殊、晏幾道、湯顯祖等,得益於臨川這一方人傑地靈的水土。一支好筆成為他們的心頭好,讓他們筆走龍蛇,文思泉湧。據說景德年間有一段佳話,晏殊赴京殿試,以瀟灑飄逸的草書、清新婉麗的辭賦高中進士,有人問他何以得此殊榮,大文豪笑指手中筆盒,道:「此乃文港之筆助我也。」

至今每逢農曆一、四、七日趕集,賣筆的、買筆的、淘寶的都來了文港鎮。鄒紫光閣和周虎臣這兩支名筆,以羊毫、兼毫、狼毫連接古今,能行,能楷,能草,能畫,長久以來被文人墨客使用和收藏。在時下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年代,它們不被鋼筆、珠筆、鉛筆、電子筆所取代,依然被人們得心應手地使用。

前塘村建築以清代風和民國風為主,可循明代遺跡、名人遺跡和古樹。為了保護鄒、周兩處毛筆作坊,有關部門在二○○四至二○○九年已做了測繪,並將其列為遺產。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制定了維修方案,確定採用「修舊如舊」的可持續技術。

在先生家的老宅前,年邁的堂兄口述歷史,講祖輩靠毛筆生意起家的事,講我們的父親被派往重慶公司任職的事,稱讚他在筆桿上雕花刻字的高超技藝。這座「不可移動文物點」,石門上「玉樹長春」的石雕字依然還醒目雋秀。

村裏的每一座「不可移動文物點」,都有它們特別的故事。看着看着,我們心裏酸酸的,這一片急待修復的「重點保護單位」,還能撐多久?它們何時才能重拾昔日的優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