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鱖魚,又稱季花魚、桂花魚、羊眼桂魚等,不但與黃河鯉魚、松江鱸魚、興凱湖大白魚共享華夏「四大淡水名魚」的盛譽,而且還以其特有的鮮美之味名列「春令時鮮」前茅。從古至今,皆為宴席首選。
唐人甚至將鱖魚稱為「龍肉」,珍愛之心,可見一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的這兩句盛讚更是被後人津津樂道;宋人也不含糊,不但有戴復古「且食鱖魚肥,莫問鱸魚美」的感慨,更有陸放翁「朝來酒興不可耐,買得釣船雙鱖魚」的迫切,以及「新釣紫鱖魚,旋洗白蓮藕」的逸致閒情。
如此招人待見,這鱖魚也絕非浪得虛名。此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刺少,肉厚,且肉質細嫩、鮮美。鱖魚還有一別名叫「蒜瓣魚」,是因為經過烹製後,魚肉緊收呈塊狀,雪白猶如蒜瓣,因此得名。汪曾祺曾大加讚美道:「鱖魚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細,軟,鮮,清蒸,乾燒,糖醋,做松鼠魚,皆妙。汆湯,湯白如牛乳,濃而不膩,遠勝雞湯鴨湯。」
汪先生特別提到了松鼠魚,此菜也叫松鼠鱖魚,它的奇妙之處在於除色香味之外,還多了聲和形。精細的刀工切出花瓣綻放的形狀,端盤上桌後,趕緊淋上一層滾燙的汁液,吱吱地發出聲響,一派金黃景象,更有一片酸酸甜甜的魚香撲鼻而來。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從花瓣上撕下來一小段,一入口,酸甜味便在舌尖慢慢化開,然後是鱖魚肉鮮鮮嫩嫩的口感,簡直妙不可言。
松鼠鱖魚一菜的名聲大噪,相傳乾隆皇帝功不可沒。乾隆下江南之時,曾來到松鶴樓微服私訪,但他操着一口北方口音,氣宇非凡,又有人隨侍,聰明的店老闆一眼就看出此人不凡,於是立刻跑到後廚,叫廚師們拿出看家本事來。當時端上來的就是這道松鼠鱖魚,乾隆爺嘗過後,頓覺酸甜適口,齒頰生香,於是這道菜便隨着皇帝的好評,聲名遠揚。
松鼠鱖魚儘管好吃,但真正能駕馭這道菜的恐怕只有專業的大廚才行,百姓廚房大多難以烹製出來。其實還有一種既美味又極接地氣的做法,就是清蒸。
事實上,大多數的河鮮海鮮,都可以用「蒸」來烹製,僅食材本身的鮮味就足以成為美食。清蒸對一條魚來說也是高的「禮遇」,因為這種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汁原味。操作起來也十分簡單,在四星級酒店做大廚的堂哥曾手把手地教過我,先用刀自魚腹下的開口切入,輕輕一攪,然後用竹筷從魚嘴處伸入取出內臟,沖洗乾淨後兩邊各切花刀,淋上料酒,撒上薑絲醃製一根煙的功夫,便可以上鍋蒸了。出鍋後再飾以葱絲、紅椒絲和香菜桿,淋上熱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清蒸鱖魚」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