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英倫漫話/曇花一現\江 恆

  圖:英國皇家國家大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是粗獷派標誌性建築。\資料圖片

去年底上映的電影《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成為爭奪今屆奧斯卡獎的大熱,其看點不僅在引人入勝的劇情,還有戲外的建築學爭議。

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馬塞爾·布魯爾,他在二戰後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並成為粗獷派代表人物,其最著名的設計作品是紐約如倒置金字塔形的前惠特尼博物館,以及巴黎三葉草形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但正如電影《角鬥士Ⅱ》因描繪羅馬人在咖啡館看報紙和喝啤酒的離譜場景激怒了古典主義者一樣,該片也惹惱了對粗獷派抱有複雜情感的建築學家,他們不滿導演對布魯爾的詮釋過於簡單且隨意,特別是電影中呈現的原始混凝土和極簡主義形式建築物,在鏡頭角度和燈光下突顯了巨大體積和幾何線條的視覺衝擊力,卻忽視了長久以來對粗獷派建築的好壞之爭。

粗獷派作為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被建築評論家雷納·班漢姆推廣和普及的建築風格,是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的極簡主義結構,主張避免裝飾性設計,突出建築材料和結構工程的裸露,常使用未塗漆的鋼筋混凝土或磚石,並採用幾何形狀和單色調,在外形上極具辨識度,幾乎主宰了當時英國新住宅區的建築風格。以粗獷派標誌性建築英國皇家國家大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為例,它出自建築大師丹尼斯·拉斯登之手,大量使用原生混凝土,有着龐大的規模和沉重的外觀。還有倫敦金融城巴比肯(Barbican),同樣大量採用鋼筋混凝土,形成一個龐大宏偉的建築群。在一些建築師看來,粗獷派以簡約、條理分明和嚴格的幾何形狀為特徵,大膽的結構中蘊含着獨特美感,設計上體現實用的理念。

但粗獷派又常被批評既不吸引人又毫無靈魂,長期以來被諷刺為「混凝土怪物」和「世界上最醜陋的建築之一」。比如時任威爾斯親王的查爾斯曾將巴比肯描述為「像一座核電廠」,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此沉悶和壓抑建築風格的反感。實際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粗獷派逐漸不再受歡迎,原因除了建築物因長年累月風化和磨損,大大降低了美學效果,還包括部分社區建築開始與犯罪和貧困等社會問題聯繫在一起,像是電影《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中的黑幫小混混,經常出沒於粗獷派建築群。英國作家西奧多·達爾林普爾甚至將這些建築描述為「不人道、怪誕和冷酷」,因為它們不會優雅地老化。

更重要的是,粗獷派的興起是因二戰後需要迫切重建,並恰逢城市中心改造,實際上它往往與後者密不可分,混雜其間的是展示野蠻實力的城市高速公路、混凝土地下通道和商業地產,時常被老派的人批評破壞了優雅的田園城市風光。不僅如此,混凝土原料在灰色天空襯托下,顯得格外冷酷陰沉,雨天很容易留下雨漬,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都極易成為憤怒年輕人的天然目標,他們往往選擇在粗獷派建築的牆壁上塗鴉。用歷史學家的話說,粗獷派是最具爭議性的建築風格之一,它有一個不幸的標籤,曇花一現後便背負了惡名,其負面色彩掩蓋了傑出之處。

正所謂風水輪流轉,近十多年來,粗獷派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二○○六年,一批建築師呼籲將這一風格重新定位為「英勇建築」,以擺脫「粗獷」這一術語的負面含義。同時許多粗獷派建築因「暴力美學」風格成為文化偶像,不僅大量印在背包、馬克杯等紀念品上,還頻繁現身於描繪世界末日或反烏托邦場景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它還獲得了受保護的地位,例如巴比肯已被英國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建築,而古蹟和文物保護組織「英格蘭遺產」(English Heritage)呼籲將更多類似建築列入遺產名錄。

隨着英國房地產開發熱,有越來越多的粗獷派建築面臨從人們視野中消失的危險。比如曾被查爾斯譏諷為「一堆發黴的大象糞便」的樸茨茅斯三角帽購物中心(Tricorn Centre)已遭拆除。去年底,在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協助下,保護組織贏得一場勝利,成功保護了英格蘭馬蓋特著名的阿靈頓大廈免遭重建。該十八層樓高的建築一直被公認為粗獷派的傑作,大廈側面採用波浪形設計,每個單位都可以看到城市和大海的景色,它啟發了英國搖滾樂團Hawkwind創作的流行歌曲《High Rise》,也出現在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的電影《光之帝國》中。

建築與城市歷史學家、《繁榮城市》一書的作者奧托·史密斯認為,如果電影《粗獷派建築師》能讓人們領略到那個時期建築的美麗和多樣性,將是最大的收穫之一。建築專家則希望,影片中探討創傷、雄心、生存和建築的故事,有助於重新引起觀眾對英國粗獷派遺產的興趣。如《原始混凝土》一書的作者巴納巴斯·考爾德所說,巴洛克和哥德式建築也曾是人們的笑柄,相信粗獷派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