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的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聚焦中法兩國在這一時期的互相欣賞、啟發與交流。香港故宮昨日起展出新一批約2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品,其中包含一件一級文物。\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本次展出的新展品均與清代宮廷有關,其中多件體現清宮與法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大部分展品來自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反映該時期兩國在藝術、科學、軍事等領域的交流,以及乾隆帝對文化建設的重視。
亮點展品之一《平定回部獻俘》(《印本平定西域戰圖》)根據宮廷畫家、歐洲傳教士畫家王志成的稿本繪製而成,屬於一級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策展人王文欣介紹稱:「上一期展出的是王志成的銅版畫稿本,而這一期則換成了繪本。」畫面描繪清軍平定西域後,在午門舉行獻俘儀式的場景,而正中端坐於午門上的人物便是乾隆皇帝。
另一件重點展品《碌碡》(《胤禛耕織圖》)繪製於清康熙年間,畫中詳細描繪農作物從播種到收成、養蠶到紡織的全過程,主人公為當時的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在18世紀,法國政治人物亨利·貝爾坦信奉重農學說,認為「土地是財富的來源」,並向駐華的法國耶穌會士收集農業相關資料,其中就包括這幅《耕織圖》。
《康熙帝戎裝像》是極為珍貴的宮廷畫作,畫中康熙正中而坐,身穿戎裝、佩戴弓箭,展現滿人弓馬相伴的尚武傳統。正如乾隆所言,「騎射是滿清立國之本」,康熙皇帝本人也身體力行,擅長騎馬射獵。這幅畫像是少數能夠反映康熙青年時期風貌的重要作品,同時也折射出他勵精圖治、博學好問的一面。
為配合展覽,香港故宮將舉辦免費電影放映會,包括在3月1日播出紀錄片《法式古樂》,以及於4月20日與5月2日放映《康熙與路易十四》。
展訊/「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 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展
展期:即日至5月4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
票價:成人門票港幣150元,特惠門票港幣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