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藝壇動靜/上海越劇院2·27香江饗知音

  圖:越劇《家》保留並突出兩組愛情故事:覺新與瑞珏和梅芬、覺慧與鳴鳳。

上海越劇院經典劇目《家》將於2月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隨後,袁范版《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及折子戲專場也將陸續登場,共同亮相第53屆香港藝術節。《家》自2003年首演以來,憑藉唯美的藝術風格、細膩的音樂設計和深刻的人物刻畫,成為男女合演的經典之作。梅花獎得主、主演趙志剛此前分享創作歷程,講述劇組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展現越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家》是上海越劇院於2003年創作並首演的現代越劇,以巴金名著《家》為藍本,選取了原著中覺新與瑞珏和梅芬、覺慧與鳴鳳的兩組愛情故事,通過他們的愛情悲劇、思想碰撞以及情感糾葛,展現了沒落的封建家庭下新舊思想的衝突,以及動盪時代中的真摯情感與青春理想。

女性視角下的角色命運

趙志剛在劇中飾演高覺新,他認為巴金的作品為越劇版《家》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該劇改編自名著,我們已經起點非常高。」趙志剛介紹,《家》的改編版本眾多,包括話劇版、滬劇版等,其中許多是基於曹禺的演出本進行改編,人物較為豐富;而越劇版《家》則結合了越劇擅長的愛情主題,進行了獨特的藝術提煉。「劇中保留並突出了兩組愛情故事:覺新與瑞珏和梅芬、覺慧與鳴鳳,同時對其他人物進行了簡化」。導演楊小青和編劇吳兆芬這兩位富有盛名的女性主創,更是以女性視角切入,突出了幾位女性角色的命運。在創作過程中,吳兆芬傾注了極大的情感,據趙志剛描述,「有很多戲她是邊寫邊哭,還用越劇唱腔反覆吟唱,一邊唱一邊寫。」

「唯美,是越劇版《家》的鮮明特點。」趙志剛繼續介紹。兩位主創在劇中融入了大量詩意化的表達。趙志剛表示,《家》雖是22年前的作品,但舞台設計至今仍不落後。劇組採用了多時空的展現手法,使得人物之間的情感衝突更加豐富。例如,「雙訣別」中,「兩個魂魄緩緩飄來,和覺新擦肩而過,好像就在身邊,碰到又好像碰不到。」視覺效果極具張力。此外,舞台上還使用了大轉台與小轉台相結合的方式,趙志剛透露:「在香港的演出會使用大轉台,並配有三個小的梅花轉台,這種設計借鑒了電影的推移鏡頭,使得舞台更具電影感。」

音樂融入川劇元素

在舞台上,有幾個片段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兄弟之爭」一幕,覺慧因鳴鳳之死而怒斥覺新,兩人在湖邊的激烈爭吵中,既充滿愛憐,也交織着怨恨,展現了兄弟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梅林相會」則呈現了兩位原本被視為情敵的女性,在梅林間坦誠相對、彼此珍惜的感人瞬間。此外,「梅林重逢」「雙洞房」「雙訣別」「鳴鳳之死」「梅覺交心」等場景,也都深刻呈現了各個角色的情感抉擇,正如趙志剛所言,「每一折都可以成為一個折子戲」。

在談及這部劇的成功時,趙志剛特別強調了音樂的關鍵作用。他回憶,最初決定邀請作曲家藍天時,曾遭遇不少質疑:「上海越劇院有這麼多作曲家,為什麼要請一位川劇的作曲家?」然而,他認為「唱腔設計可以由上海越劇院的陳軍老師負責,但配樂應拓寬視野,帶來新的可能性」。趙志剛指出,越劇作為戲曲界的「小妹妹」,最擅長的就是廣採博收、橫向借鑒,善於從許多古老劇種中汲取營養;從崑曲的寫意(形體和身段)、話劇的寫實表現手法,到川劇的唱腔和表演技巧,逐漸形成了越劇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笑言:「藍天與巴金同樣來自四川,擁有深厚的川劇背景,最初的旋律靈感融入了川劇元素,而我在此基礎上改了一個音,又使曲風很越劇了。」這種跨地域的音樂融合,使整部作品的音樂更具層次,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

高校巡演反應熱烈

《家》的演出在吸引傳統越劇觀眾的同時,也成功走進了年輕人的世界。劇中扮演高覺慧的許傑表示,隨着觀眾審美的提高,越劇的創新和現代演繹越來越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我們保留傳統流派,通過唯美的舞美和唱腔,使得現代越劇更加吸引人。」他認為,這種創新讓越劇在傳統框架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家》在各大城市演出時,深受大都市觀眾特別是知識女性的喜愛,在高校巡演中,反響更是熱烈。趙志剛回憶起在北京大學的演出,那晚的劇場座無虛席,2000多個座位幾乎被填滿,演出結束後,主演和主創團隊與幾百名觀眾座談了長達一個多小時。

上海越劇院此次登陸香港藝術節,不僅延續了經典傳承,也希望讓更多觀眾領略越劇的獨特魅力。趙志剛回憶,當年《楊乃武》在港演出時,雖然沒有傳統水袖等元素,但依然獲得熱烈回應,令他印象深刻。正因如此,趙志剛相信,《家》同樣能夠打動香港觀眾,在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找到知音:「香港觀眾非常開放,越劇能在這裏找到更多的發展空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