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二年末,我和新婚妻子來到香港,時光一晃流逝半個多世紀,在這裏經歷了生存、溫飽和發展的階段。少年時代在印尼度過,對香港的認識只是來自觀看過的香港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劏房、淺水灣、半山、穿旗袍高跟鞋的女子、茶樓點心、窮小子和富家千金小姐的戀愛故事、車水馬龍的街道……我們這一「旅居」就是五十二年。
我們初到時舉目無親,遇到香港經濟不景氣,與「印象」中的香港有一定差距。不過,到了新環境要立足,也就什麼工作都先去做。要尋工作,首先是學好廣東話;朋友說,多看電視,慢慢就學會。確也是如此,任何語言、技能或學識,只要有心且努力,也會熟能生巧。誰曾料到,幾十年後,我被邀到中學演講,敢於用不鹹不淡的廣東話。
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大批早年的歸僑因各種原因移居香港。起跑線大致相同,境遇有別。我們拚搏努力過,對得起自己。生活在香港半個世紀,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加上工作,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呢?
首先是香港的拚搏、競爭精神。早期經濟不景,一份雜工幾十個人排隊等候見工;一份校訊編輯之位,也有近百人應徵爭聘。我在中環打工時期,每天在德輔道中行走,就看到白領腳步匆匆,感覺香港生活的節奏急促,城市充滿活力;香港人和巴士每天的車次一樣,準時、爭分奪秒。後來我們自己創業,經常受邀到中小學展銷圖書,每次都要在早上八點或八點半前在禮堂或有蓋操場擺好圖書,展銷的各工序也十分緊張,早晨六點起床,到貨倉搬書、開車無遠弗屆。香港的各行各業,都擁有一大批敬業樂業的人,盡自己最大努力,把所屬行業搞活搞旺起來。自有港鐵後,上下班的高峰時段,上班時打工仔精神抖擻地在車廂外裏三層外三層排隊,下班時拖着疲勞的軀體擠滿車廂,但可以感覺大都會欣欣向榮、活力十足的一面。
我們家臨近紅磡碼頭,從高樓的窗戶可以看到地盤工人辛勤勞作打造都市新公園,哪怕是送外賣的人,保安、大廈阿姐,都堅守崗位,為香港的安定繁榮出一分力。最令我欽佩的是街角小巷裏那些小到無法讓顧客進入的小舖,成了舖主安身立命的天地。平日白天街上很少見到悠閒的人,似乎所有人都在奮鬥。這是很典型的香港,大家都在努力賺錢。
其次是中西文化的交融。這也是久居香港,感觸良深的一點。由於歷史上的原因,迄今香港還遺留不少英式街名和洋建築,連禮儀、生活習慣、語言、節日等都如此,一句話裏,往往夾雜普通話、英語和粵語,成為新款「三及第」。令市民歡喜的是節日之多,假期之多:春節、中秋、清明、聖誕、佛誕、元旦、國慶等這些中西節日都放假,還有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等雖然不放假但頗受香港市民歡迎的節日。別小看這些華洋假期,市民們很受落。真是樂了打工族,旺了酒樓和市場。每到這些節假日,應節商品、食品上市,滿街都是年輕父母攜兒帶女出街逛商場遊樂購物的景象。節日多,能放則放,也許反映了香港上班族平日工作效率之高。
再其次是香港人善於接受「舶來品」,適應能力強。那些先進的電子產品自不必說,我認為最典型的是在飲食方面。香港素來被譽為購物天堂,其實說是美食天堂也不為過,半個世紀前初來乍到,我們還不知道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竟然有這樣的包容潛力,以為只有茶樓那些燒賣、蘿蔔酥等港式點心,已經足以自豪。在香港生活久了,發現隨着經濟起飛,世界各地的美食紛紛進駐香港,美國快餐、意大利麵和披薩、葡國雞、印度咖喱、印尼沙嗲、馬來西亞咖啡、越南湯檬、新加坡拉沙、泰國冬蔭功、日本壽司、韓國烤肉、北京烤鴨、湖南菜、雲南米線、台灣珍珠奶茶……數之不盡。別的大型屋邨我不知道,單論我所住的黃埔花園,各國美食餐廳、食肆、酒樓等就多達五十間,還將這些飲食舖子分門別類,印製成小冊子,以供食客「按圖索驥」。多元的飲食,成為香港標誌性的一大行業,畢竟民以食為天,還和旅遊業息息相關。香港人在這方面體現出來的超強適應力、接受外來新事(食)物的能力向來令人驚喜。
在香港生活超半個世紀,經歷幾許風風雨雨,也目睹一些行業的沒落和消失,例如,傳統照相館大部分消失了,紙質書店少了,大型植字機被淘汰了,大型印刷廠北移了……這些或多或少因科技發展所致,也是隨社會的進步而改變的,而處在中西文化薈萃之地的香港人的拚搏精神和超強適應能力、全社會的蓬勃活力不變,鑄就香港特殊突出的性格,形成了我心目中最美好的香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