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先見之銘/為何DeepSeek「誕生」在杭州?\陸 銘

  圖:浙江有很深厚的創業氛圍,圖為DeepSeek在杭州的辦公大樓匯金國際大廈。

近段時間以來,DeepSeek的爆火引發熱議,一些地方發文討論「杭州經驗」,期待培育屬於本地的DeepSeek。筆者認為,創新沒有模板,越是前沿創新領域,創新的偶然性和未知性就越強,只有企業家通過不斷地試錯,才能夠發現創新的機遇。

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學的,並不是在某一個賽道上去重複杭州經驗,而是要學會杭州的「放手」,盡量不對企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干預,把創新空間留給企業和企業家。與此同時,城市要通過生活來留人,把城市的生活品質打造好,消費場景打造好,就有利於促進創新,吸引人才。

為什麼DeepSeek出現在杭州,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不得不提到杭州的產業基礎和創新氛圍。應該說,杭州瞄準數字經濟作為本世紀以來的創新賽道,到目前為止已經二十多年的時間。最初的標誌性事件是阿里巴巴在杭州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很多數字經濟企業在杭州的集聚。經過多年的發展,應該說現在是開花結果了。

創新的天時地利人和

其次,從「天時」的角度來講,中國在最近二十多年的發展中,數字經濟可以說是一個彎道超車的賽道。在這個新興領域,中國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差距,要遠遠小於在其他領域的差距。應該說,這一波的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把握住了機遇。

再次,從「地利」的角度來講,杭州地處長三角,除了自身的大學科研的能力,周邊包括像上海也有很好的數字經濟相關的人才積累,這就形成了一個地理的優勢。加上杭州本身是大城市,在市場容量、人才基礎、生活配套等各個方面條件也很不錯。

最後,特別要強調的是「人和」。一方面,浙江有很深厚的創業的氛圍,無論是實業的創業,從上世紀80年代做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到現在這波數字經濟的發展,浙江的創業氛圍一直在全國範圍內相對靠前。浙江的企業家也敢於創新,特別是在資本方面,企業家敢於把資本投入到一些創新領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這實際上與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有關。浙江經濟的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民營經濟在經濟中所佔的份額非常大,民營企業家的資金相對來說比較雄厚,民營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創新性,敢打敢拚特色明顯。

另一方面,就是杭州的房價、人力成本等相對較低。通常來說,創新更容易在大城市集聚,但是大城市有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明顯的缺點,就是它的房價和勞動力價格較貴。相比其他一線城市,杭州的人工成本和房價是相對較低的,這樣一來,它就兼具了大城市創新集聚的好處和成本相對沒那麼高的優勢。這一點特別值得其他城市反思。北上深等一線城市,房地產的價格和人工的價格較高,導致企業的創新和生產成本也很高。這是由於這些城市長期以來對外來人口的落戶有嚴格的指標限制,從而導致人工較貴;房價方面,這些地方的土地供應限制較嚴格,會導致房價較高。

地方政府可以學習杭州的成功經驗嗎?筆者認為答案沒有那麼簡單。某些方面可以,某些方面不可以。

從不可以方面來講,一個產業的發展,通常具有非常強的集聚特徵,一些前沿創新型行業,對於資本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城市綜合的創業氛圍,以及市場化的氛圍要求都非常高,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創新仍然只能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能學習「杭州經驗」的地方,也主要是一些大城市。這些大城市可以通過人才的市場化引進,來降低人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的成本,包括入戶的門檻要降低,包括要增加住房供應,使得住房價格變得合理,這樣才能夠形成人才的集聚。

其實像杭州這樣有大學條件、有政策扶持的地方,在中國也有很多,為什麼沒能出現DeepSeek?主要原因在於,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場的結合度不夠好。有些地方政府想推動創新,但對於企業的放手是不夠的。

創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未知性,以DeepSeek的成功為例,之前大家普遍認為,在人工智能這個賽道,構成創新瓶頸的是算力,在國家層面,構成瓶頸的往往還有能源,但很少有人認為,這個瓶頸是在算法。所以,DeepSeek是走了一條事先不被看到的創新的道路。而幾乎所有的創新都有這樣的特徵,就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向上取得創新的成功。因此,只有企業家通過不斷地試錯,才能夠發現創新的機遇,政府沒有辦法事先知道可以產生創新的領域或方向,換句話說創新是無法被計劃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學的,是要學會杭州的「放手」,盡量不對企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干預。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無法像之前處於工業化的時候,只要向發達國家進行學習就可以了。中國經濟在某些領域越是接近全球的創新前沿,那麼創新的方向就越具有不確定性,也有很強的未知性和偶然性。

不是只有AI才能算創新

對於更多的中小城市,既缺資本也缺人才,「杭州經驗」仍然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不是說要像杭州那樣去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而是要學習杭州務實推動產業發展的精神。要相信市場,相信企業家,對於創新的定義也不能太窄,不能只認為高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才是創新。有些地方的創新需要更加注重在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創新、新消費品銷售渠道的創新等,每一個地方都有結合本地的優勢來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的潛力。

例如在新疆,利用鹽湖裏的水來養海魚,這是創新;在江西武功山下打造一個冰雪世界,讓南方有滑雪的地方,這也是創新;在大連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車厘子生產基地,做農業也是創新;在湖南長沙,以茶顏悅色、文和友為代表的新消費也是創新。

打造創新友好型城市

城市在創新當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說至關重要,因為現代創新需要知識的積累及創造。於是就產生了城市創新的四個特性。

第一,城市的創新有某種偶然性。創新是事先不可預期的,通常發生在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中,更高概率發生在城市裏,尤其是發生在城市人口高密度的場合。

第二,城市創新還有某種累積性。歷史上很多創新都不是憑空而降的,而是某種產業的發展或者知識積累的延續,比如深圳的無人機產業,依賴的是早期一些與輕型材料有關的產業的發展,如羽毛球拍和釣魚竿的生產,這些都是創新的累積性特徵的表現。

第三,城市創新的未知性。這意味着創新的方向和路徑難以預知,很多我們事後看來的創新,在事前沒有計劃,而是某種知識的突變的結果。這種突變的概率,更加可能產生在那些長期有知識積累和人口集聚的城市。

第四,城市創新的集聚性。由於需要人和人之間進行交流,創新就高度集中在城市,並且特別集中在大城市,又特別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尤其是一些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它的創新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區。

根據統計,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創新的集中程度都要遠遠超過人口的集中程度,因此可以說,創新的策源地就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在中國來看,創新最活躍的地方,就是北京、上海,還有深圳和廣州。其他一些在創新方面表現不俗的城市,如杭州、武漢、成都、合肥,也都無一例外的是大城市。

那麼,創新是在城市的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大家很容易能想到就是在實驗室裏、在教授的辦公室裏。這當然也是對的,但由於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對於創新的重要性,城市需要有大量的第三空間(如咖啡館等),讓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思想的碰撞,成為創新的策源。因此,一個城市如果想促進創新,就需要提供大量的第三空間,但這往往會被城市的建設者所忽視。

創新不只是給科學家提供實驗室或者公租房,而是要打造更多吃喝玩樂的場所,讓年輕人在吃喝玩樂的過程當中促進交流,實際上本身就有利於促進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也具有了生產性。所以,城市要通過生活來留人,要把城市的生活品質打造好,消費場景打造好,就有利於促進創新,吸引人才。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