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時間以來,「躺平」和「內卷」成為社會熱議的概念,也是年輕人喜歡探討和形容社會、職場環境的詞彙。這反映了年輕人對於自身前景的焦慮心態。早前樹仁大學發表研究報告,顯示30.5%受訪Z世代(18至27歲)出現焦慮,出現焦慮徵狀的比率是其他世代的1.74倍。如何幫助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更好地形成抗壓能力,以及正向積極的心理狀態,成為社會需要思考的課題。
對於年輕人的焦慮,不同世代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人認為新一代青少年抗壓能力較弱,並將其與自身經歷進行對比。然而,筆者認為,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成長環境和社會壓力各不相同,很難直接將個人的成長經驗套用於當代青少年身上。
俗語有云,「人教人百言無用,事教人一次入心」。要讓年輕人更好地應對壓力,避免焦慮,不能靠說教如何「避免摔倒」,而是要讓他們真正學會摔倒後如何起身。故此,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為其提供更多應對挫折的訓練環境,是目前香港教育需要加強的環節。
而如何提供這些實踐試錯的機會,筆者認為加強推廣青少年參與制服團體活動及校園體育項目,是讓年輕人學識面對挫折的良好載體。在制服團隊中,青少年需要參與各類訓練,在各類環境中面對各種挑戰,過程中鍛煉其適應能力和韌性。而且,在制服團隊中有大量與他們協作的活動,亦會鼓勵青少年在過程中加強情緒管理,思考如何解決困難和問題。
與此同時,在參與活動中,導師亦可根據具體發生的事件和情況,鼓勵青少年將挑戰和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相信通過努力和堅持可以克服困難。青少年便能夠在實踐中體會到努力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從而形成正向的成長型思維。
體育運動亦可起到類似的效果。在團隊體育項目中,青少年首先需要學識如何在規則下行事,並且學會在對手、觀眾和裁判等多重壓力下發揮自己的水平,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學識在壓力環境下保持冷靜。再者,團隊成員之間需要不斷溝通交流,包括比賽中的戰術,隊友之間的鼓勵,這也能拓展他們的社交溝通能力及領導技巧,學會在壓力和衝突環境下承擔責任,作出決策。
而如今在校園體育和職業體系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有越來越多的年輕體育明星脫穎而出。他們年紀輕輕,便可在激烈的賽場上與經驗更加豐富的運動員同場競技,表現優異。這不僅是他們天賦異稟,技術出眾,亦與他們從小便在正向積極的團隊競爭中成長有着莫大的關係。
故此,當局可從上述兩方面入手,制定更多措施和政策,鼓勵學校和學生參與青少年制服團隊,並建立更多完善和多元的校園體育賽事,讓香港年輕人參與其中。而在活動中,當局亦可加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用實踐培養青少年的國家榮譽感和責任感。
另一方面,網絡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亦越來越影響青少年在現實世界中與人交流的頻率。越來越多青少年過度沉迷網絡世界,已經是各國和地區均高度關注的議題。去年11月,澳洲國會便歷史性通過《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Bill),成為全球第一個立法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國家。新加坡政府亦正積極考慮,就社交媒體訂立年齡限制進行立法。特區政府亦可考慮制定類似措施,防止青少年過度沉迷網絡世界,鼓勵他們回到現實生活。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