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訊】記者李兆桐報道:新聲國樂團將在2月23日帶來「華韻新聲」李家華作品音樂會,首次在香港呈獻多首極具李家華作曲風格的民族器樂作品。作為資深作曲家與藝術顧問,李家華早於1994年首度與新聲合作,是次音樂會為時隔30年兩者的再次攜手,演繹多首以歷史故事為背景的作品。
新聲國樂團現任主席兼總監劉偉基,曾在1994年隨樂團與李家華前往福建演出,演出曲目包括李家華代表作之一《木蘭陂懷古》。劉偉基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次希望藉邀請李家華來港指揮的機會,不僅帶來其出色的作品,還能讓李家華這位自己的「上一代」指導樂團的「下一代」。
音樂會精選李家華六首代表作,其中包括香港首演琵琶敘事詩《木蘭陂懷古》,取材自宋代女子錢四娘為民興修水利的感人故事。幻想序曲《宋王臺》以音樂演繹南宋末代皇帝昺帝避居香港的史實。此外還有富有現代感的胡琴二重協奏曲《等你歸來》、融入福州傳統民謠的隨想曲《三坊七巷》、充滿童趣的樂隊組曲《童年二三事》,以及是次世界首演的音詩《宋詞五章》。
李家華介紹,這些作品多以宋朝歷史故事及宋詞為背景,除了勾勒香港在宋朝歷史中的故事外,還融入辛棄疾、陸游、蘇軾等宋代詞人的一腔報國熱血。他希望聽眾在是次音樂會中不僅可以享受中樂的美妙,還能了解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感受「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
李家華指出,在排練的過程中發現樂團存在部分「平衡」的問題需要調整。在與新聲國樂團的排練時,樂團的嗩吶演奏效果在室內並不能讓李家華滿意。嗩吶是一種多在室外表演的樂器,以往多是大聲吹奏進行各種民俗儀式。但在此次演出的曲目中,閩南樂曲的演奏要求尋找「平衡」,嗩吶要做到不那麼嘈雜,「需要大聲演奏時要吹出氣勢,需要小聲演奏時要吹出細緻。」
而彈撥樂器作為中樂團較為重要的部分,同樣也需要尋找「平衡」。「比如琵琶是以指甲彈奏,揚琴是用鍵子擊打演奏。用不同演奏手法的樂器放在一起就需要尋找聲部的『平衡』,否則演出的效果就會很亂。」他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現在樂隊已經逐步達到讓他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