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水資源極珍貴,為了節省用水,大家各出奇招。有人全家共用一桶水洗澡,有人到泳池游泳當洗澡。
「當時一瓶礦泉水是3毛錢,警察一個月薪金才250元,如果要購買食水維持日常生活,真的可以買窮人。」掌故專家鄭寶鴻憶述,當時流行一種名為黑膠綢衫的衣物,除了防水,也容易乾,最重要是洗起來不怎麼用水,一時間成了流行衣着。
天氣乾旱,久不降雨,出現不同的求雨方法,「很多佛教人士出來作法祈雨。政府還試過用飛機放人造冰,但收效不大。」
水荒也譜寫不少溫情故事。「如果把水用完了,當時的人也會向左鄰右里借水,一般都會借的。」有些人在街上輪水輪不到,便到街邊的店舖接水,「因為店舖就在地下,能接得上水,如果禮貌一點,店舖基本是願意幫忙。」
直到「東江之水越山來」,香港的淡水危機才正式解決,這段刻骨銘心的制水歷史也被記載到歷史書上。\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