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激發增長新動能 專家學者建言

  圖:3月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舉行經濟全球化新趨勢與擴大制度型開放專題研討會。 中新社

創科抓小放大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 鄭永年

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需要「適度監管」。對地方政府要鬆綁,對企業的類型要「抓小放大」。

提高債務水平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李稻葵

「投資於人」將帶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未來政策的重要方向。要提高政府債務水平,例如達到GDP的50%或60%,用於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生育補貼、對農民工的扶持,以及對勞動力的培訓等。

制度型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

全球化雖遭遇逆流但並未停滯,未來要以服務業為重點推進制度型開放,提升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的兼容性,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提高居民收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

要提高農民工等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養老金待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通過推動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解放城鄉融合發展中的社會生產力,帶動中國第二輪城市化浪潮。

地方自主財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高培勇

要讓地方政府重新煥發活力,關鍵在於進一步深化改革。要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涉及到央地財政關係的改革是奔着增加地方財政的自主性,實際上是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分稅制,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靈活的政策空間。

資本市場改革

歐亞科學院院士 劉遵義

通過資本市場改革,讓民營企業獲得更多資源,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建議鼓勵企業進行現金分紅,以吸引長期股東。讓企業增發股票變得更容易,以平衡A股市場供需,幫助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盈利和貸款機會。

大公報記者朱燁、李暢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