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近年興起每集長約十五分鐘、總共十多集的短劇,據悉去年的市場規模便達五百億人民幣,令不少原本拍攝足本劇集的創作團隊,爭相轉投短劇行業。然而,短劇的質素參差不齊,內容千奇百怪,容易引起觀眾詬病。歸根究底,優質故事劇本和拍攝手法,方能保證劇集水準,進一步便可獲得投資和利潤。近期的電視劇《180天重啟計劃》,沒有特別噱頭,可是劇本和拍攝方式,令觀眾回味無窮,能夠引發共鳴,不落俗套。
藉着豆瓣閱讀連載小說作為改編藍本,劇集由原著主旨「陪產」發展至女主角「出逃」歷程,最終令故事的家庭關係得以「重啟」。明顯地,劇集內容經過創作團隊深化,透過二度創作而成為電視劇的拍攝文本。故事末段,女主角顧雲蘇將母親吳儷梅的陪產過程寫成網絡小說,然後被製作公司收購而改編為電視劇,可是製作公司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平白將顧雲蘇的原意扭曲篡改,甚至將女主人翁更換為男角。該情節就是諷刺現實世界某些唯利是圖的商業拍攝團隊。
《180天重啟計劃》的拍攝手法亦具心思。大部分電視劇都設有開場主題曲,藉此為劇集定調,亦可作為宣傳工具。《180天》在每集開場的字幕播映過程,都由一位劇中演員以畫外音形式讀出一封家書。內容多樣化,但都是父子、母女、兄妹間的親人聯繫。家書內容十分簡潔,大多只是閒話家常,又或是真切問候,為觀眾連繫全劇有關家人倫理關係的「重啟」過程。
演員周雨彤一人分飾兩角,既演顧雲蘇,在過往的情節亦飾演年輕吳儷梅。周雨彤以聲線語氣將該母女角色連繫,讓觀眾容易感受母女二人的內在感情。全劇的現代與過去時空平衡發展,雖然偶爾感覺零碎,但亦顯出劇組的剪接心思。改編後的劇本仍然保留抒情文筆,角色說「只要開始,就不怕晚」令人感受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