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話劇團的自家黑盒劇場有不同節目,其中一個「文本特區」主力推動具發展潛質的原創劇本。近期我觀賞了新進編劇黎曜銘編寫的《人間》,據悉該劇早在兩年前已曾公開演讀初稿,編劇其後再作修改劇本,繼而於「文本特區」以簡約形式演出。《人間》借日本曾經發生的一宗離奇事件,探索國家發展與個人存活的微妙關係,以至人們在艱難時刻如何作出抉擇。
故事講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當時的國營鐵道經營虧損,錄得嚴重赤字,在各方勢力相逼之下,日本政府宣布啟動《定員法》,即要將國營鐵道大幅裁員。其時的鐵道總裁下山哲人為了協助工人解決生計,挺身面對壓迫。黎曜銘根據曾發生的「下山事件」作為劇本意念源頭。當年真實的下山定則為國鐵總裁,需要處理裁員事件,但在關鍵時刻,下山定則被發現於鐵道車軌身亡,到底他是自殺抑或被謀殺,至今仍未有最終定案。
作為戲劇藝術作品,黎曜銘選擇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題材作為故事藍本。《人間》以大時代為背景,動盪社會的普通人如何自處,其抉擇能否影響國家大局,又或起碼讓自己安身立命。各個命題透過「下山事件」能夠發揮高度戲劇效果。是次《人間》劇本不單以下山哲人為主軸角色,另外一個角色黑木榮作為政府高級官員,既以國家大局為重,同時欣賞下山哲人的赤子之心,於是協助下山與制度對抗,惟是最終未能推翻當時的風雲政制。
《人間》劇本可讓觀眾產生不同的聯想。劇中描寫的日本政壇黑暗面,以及美軍駐日同盟的壓制,令當時仍在戰敗陰霾而未復原的日本國民,倍感困窘。作為原創劇本,我覺得《人間》尚有發展空間,尤其下山哲人經歷各方壓迫的心理轉變,應可再深刻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