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人生供暖季\胡一峰

三月十八日,北京停暖了。因為冷空氣來襲,和往年相比,今年供暖延長了兩天。集中供暖是這些年的網紅話題,從地理上說,秦嶺─淮河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便以此劃線確定集中供暖的區域。北方城市冬季採取集中供暖系統。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供暖和停暖成了兩個特殊的季節標識。當屋裏開始供暖,冬天才真正來臨。停暖則敲響了春天抵達的鐘聲。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裏的芸芸眾生,如我而言,這兩個日子的意義不亞於布穀鳥之於耕者。

人是喜歡溫暖的動物。供暖的日子,感受着室內空氣漸漸溫和,心裏安適快慰;停暖後,冰涼的暖氣片則讓我有莫名的擔憂。實際上,停暖後沒過幾天就到春分了。從氣溫上看,寒冬早已過去;從物候上看,山桃花開始綻放;而從哲學上說,供暖是寒冷模式啟動的標識,停暖倒意味着暖和的日子要來了,不過,我的心理感受還淪陷在暖氣舒適區中不忍離開。

其實,又何止集中供暖呢。人生漫漫,我們接受過無數次「供暖」,同樣不止一次遇到「停暖日」。父母對子女的愛最無私博大,子女對父母的信任與依戀最直接坦誠。從呱呱落地甚至在母腹着床的那一刻,愛的供暖日就來臨了。這個供暖季很長,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但停暖的一天終要來臨。父母日漸老邁直至永遠離開,如同上蒼一點一點拆走院子的籬笆門。明知道這門稀疏脆弱擋不住什麼,但只要門在,心裏那點暖氣就在。

來自父母的供暖只能一次性享受,來自環境的溫暖卻多次出現。比如,從住久了的社區搬走,從熟悉的職場跳槽,也如一次停暖,即便是主動選擇,心中仍忐忑不安,寒意悄然。不過,與新環境一番磨合之後,絲絲暖意便會滋生蔓延,重新讓人感到新的踏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