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英倫漫話/紅鼻子背後\江 恆

每逢奇數年的三月,很多英國人會戴上馬戲團小丑式的圓球紅鼻子,不少汽車的前臉也掛上同樣裝飾,這麼做究竟有何寓意?

一切要從一九八一年講起,英國活動家簡·圖森在蘇丹難民營參與救助工作時,不幸患上腦型瘧疾和病毒性肺炎,因當地缺醫少藥,差點踏進鬼門關。這次經歷讓她終身難忘,也促使她決心通過籌款來改善當地人的生活狀況,並且很快就有了一個主意:如果能進行一場活潑有趣、觀眾有參與的慈善活動,也許就能將捐款變得容易一些。比如召集英國知名的喜劇演員和編劇們,排演一些精彩的幽默劇,娛樂大眾的同時更能籌集善款。

圖森說幹就幹,她找到英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蘭尼·亨利和喜劇編劇理查德·柯蒂斯,於一九八五年共同創辦了喜劇救濟基金會(Comic Relief)。在英語中,comic relief是一種創作手法,即在悲劇和緊張段落中,加入一些幽默情節,以供調劑觀眾的緊張情緒,像莎士比亞就總把一些滑稽場面注入他的悲劇之中。他們之所以採用這個名字,也是希望人們在觀看喜劇的時候,不要忘記捐助的目的和初心。為了讓活動更具吸引力,一九八八年「紅鼻子日」(Red Nose Day)正式誕生,首場電視直播活動有超過一百五十位娛樂界名人和喜劇演員參加,觀眾高達三千萬人,意味着將近一半的英國人坐在了電視機前。而英國各地的人們紛紛購買紅鼻子佩戴,收入全數捐獻給慈善事業。今年是「紅鼻子日」創辦三十七周年,其已成功為非洲最窮困地區籌集了數十億英鎊。

當初為何選中紅鼻子作為活動標誌?一方面,它是與馬戲團小丑等喜劇角色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早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為戲劇張力和喜劇效果就創作了多個小丑形象,直到「小丑之父」約瑟夫·格里馬爾迪出現,小丑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鄉巴佬,而被提升為滑稽劇的明星,其服飾和妝容逐漸演化成標誌性搭配:白臉,紅鼻頭,象徵醉漢的紅潤膚色,藍色假髮和僕人制服等。

另一方面,紅鼻子如同一個品牌符號,便於宣傳和全民參與。例如每逢「紅鼻子日」前夕,超市、便利店等就把滿箱的紅鼻子放在入口處供顧客購買,通常分海綿、乳膠等不同材質,價格便宜,也易於佩戴,所得利潤會按比例自動捐給慈善機構。公眾甚至可以自發參與設計紅鼻子,在汽車前臉掛上紅鼻子就是有趣創意。

由於「紅鼻子日」創辦以來緊跟時代潮流,常邀請明星大腕,獲得較高關注度。比如二○一五年,以熱播美劇《權力的遊戲》劇組策劃的音樂劇為主題,請到了「龍媽」主演艾米莉亞·克拉克、「小惡魔」主演彼特·丁拉基等人,他們的唱詞風趣幽默,自嘲各自在劇內的角色。二○一七年,聖誕季經典電影《真愛至上》組織主演休·格蘭特、戇豆先生等原班人馬回歸,製作了十六分鐘的「紅鼻子日」特輯,講述的是這些主演在十四年之後的人生,讓很多觀眾熱淚盈眶。

然而,「紅鼻子日」不總是一帆風順,近年外界曾出現批評之聲,包括刻板印象化受捐人群、性別平等彰顯不足等。二○一八年更捲入種族爭議,在BBC節目中播出的一部影片中,工黨黑人議員戴維·拉米(現任英國外交大臣)抨擊喜劇救濟基金會虛偽,經常派一位英國白人名人訪問一個非洲國家,他們懷中抱着飢餓的非洲小男孩照片,儼如「救世主」形象,然後向公眾索要捐款。這種將非洲描繪成充滿貧困受害者的做法令人厭煩。面對外界質疑,喜劇救濟基金會做出積極回應,表示將不再使用飢餓者或病重兒童的圖像來描繪非洲大陸,而是以更正面形象來對抗貧困。

不論如何,「紅鼻子日」傳遞出的正能量還是受到肯定。如同演員休·格蘭特在《真愛至上》「紅鼻子日」特輯中所說,愛可以戰勝一切,不僅僅是浪漫的愛情,也有我們去幫助他人的愛。所以,生活大多數都是以喜劇落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