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實力優勢彰顯\周厚立

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在全球119個金融中心之中,總排名維持在全球第三位,並繼續在亞太區內居首。香港排名維持穩定,其實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與「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雙重優勢結合的結果。這不僅是香港長期競爭力的體現,也反映了多層次的結構性優勢,包括法治體系、自由經濟、國際化程度、金融基礎設施、稅收政策等,香港的「內聯外通」更是關鍵因素。

香港的普通法體系、司法獨立性、資金自由流動、低稅制等,是吸引跨國企業和國際資本的基石。即使在近年地緣政治壓力下,這些制度優勢繼續獲得國際認可。香港是國家與世界各國的橋樑,並扮演着「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既能對接內地市場,又能遵循國際規則運作。在中國金融開放進程中,香港作為風險緩衝區與試驗田的功能不可替代。

協同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國家「雙循環」戰略下,香港可進一步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加快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不斷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對日益強化的競爭,香港除了要用好資本市場規模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外,更需加快發展虛擬資產監管、Web3生態等金融科技,並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發展,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會見香港歐洲商會訪京團一行時,對香港歐洲商會一直看好中國、看多香港,積極參與香港建設,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推動歐洲企業長期投資香港,努力為歐洲商界和香港深化合作搭建橋樑作出的貢獻表示讚賞。

夏寶龍表示,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加強和拓展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交流合作,為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地企業在香港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香港歐洲商會代表表示,對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未來更好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將推動更多歐洲資本、企業、人才來港投資興業發展。

這反映歐洲企業在中美博弈中的務實策略,在中美技術、貿易摩擦背景下,歐洲企業需平衡中國市場機遇與合規風險,香港的「兩制」緩衝作用凸顯。不少歐洲資本更將香港視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尤其是科技、綠色經濟等領域。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始終建立在堅實的制度優勢與市場活力之上。面對外部勢力各種攻擊抹黑,香港通過事實與行動有力回擊,事實上,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後香港社會恢復穩定,法治根基更加牢固。現時港股總市值超過40萬億港元,比國安法實施前一天高出逾2萬億港元,銀行體系總結餘超過455億港元,外資機構數量不降反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肯定香港金融體系「穩健且具韌性」。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穩固性,源於「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與「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更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與市場創新能力的深度融合。

全球資本的「制度安全港」

香港的普通法傳統、司法獨立性及與國際標準一致的金融監管框架,使其成為全球資本的「制度安全港」。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國際資本「引進來」的核心通道。截至2024年,中概股在香港市場的日均成交額佔比達87%,較2019年提升22個百分點,顯示其「風險緩衝器」功能。香港擁有全球最密集的國際金融機構網絡,93家全球百大銀行在此設點,外資企業地區總部數量連續三年增長,突破1500家。

香港金融地位的穩固性,本質上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市場化法治傳統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共振結果。全球資本在「去全球化」浪潮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香港這樣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當紐約與倫敦的金融市場陷入地緣政治漩渦時,香港的價值恰恰在於既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能保持與西方體系相容。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