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近日提出就公營醫療服務的資助和收費進行改革,透過更清晰的服務定位、更精準的資助目標、更穩固的安全網,強化公營醫療系統(不論在財政上或質量上)的可持續性。面對不斷增加的需求和持續上漲的醫療成本,公營醫療系統已經陷入臨界點,再不改革,肯定難以負荷。市民要改變使用公營醫療系統的習慣和模式,令有限的醫療資源可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香港社會得以繼續擁有高質素的醫療保障。
體現「急症室,醫急症」的理念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一直獲公帑高度資助,政府下年度對醫管局的資助便超過1000億港元。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資助率達97.6%,比例遠超大部分國家,市民需要負擔的醫療費用佔比極低。然而,面對人口老化、服務需求和成本持續上升,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受到極大考驗。正如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所言,今次改革的目標是做到「有加有減」,「加」的是對「貧」、「急」、「重」、「危」等四類病人的保障,而「減」就是減少浪費,確保公營醫療服務的可持續性。
當中,多項醫院管理局轄下醫療服務收費明年元旦日會作出調整,包括調高急症室「非危急」求診者、住院和門診費用、非緊急放射造影服務的收費等。政府預期首階段收費改革實施後,每年預計約有30億元新增收入,但強調所有新增收入都會用在公共醫療系統上,而整體公營服務資助率將由現時97.6%降至94%。
今次政府提出的改革範圍非常全面,而社會上暫時有較多討論的是理順急症室服務的改革建議。現時全港有18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室,每年就診人次超過200萬,但非緊急的個案高達六成。在急症室收費的新安排下,被分流為「危殆」及「危急」的病人會獲豁免收費,至於屬「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的則需繳付400元。
很多人或許會將急症室的收費調整與私家診所的收費作比較,但兩者其實不能類比,因為急症室是要治療車禍等危重傷者,性質就與私家醫生通常處理上呼吸道感染等症有天壤之別。今次調整急症室的收費安排,其實就是希望市民改變求診習慣,「非急症」病人改為選擇使用基層醫療或私營醫療機構,扭轉急症室資源錯配至輕症患者的現況,體現「急症室,醫急症」的理念,令急症室發揮真正「救急扶危」的功能。
急症室是公營醫療系統中最標誌性的服務:其他非緊急醫療服務理論上都可以由私營市場承擔的時候,唯獨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功能是絕對無法被取代。由大型災難或意外,到病人患嚴重而危急的疾病(如急性心臟病發或中風),幾乎是由公立醫院的急症室一手處理。今日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出現非緊急個案高達六成的畸形現象,折射出公營醫療系統不同層面出現資源錯配,甚或是資源的濫用和浪費,絕對急需正視和處理。
醫療系統不改革或會崩潰
香港一直擁有高效、高質量的醫療系統,但這個我們引以為傲的醫療系統正面對多項結構性挑戰,包括(一)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導致由全港49%的醫生人手去照顧九成需要住院的病人;(二)資助錯配,導致公營醫療系統出現「多輕症、塞急症」、「小病資助多,大病資助少」等極不理想的現象;(三)服務浪費,包括醫學造影和分發藥物等的安排收費太低,導致醫療資源未能用在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以及(四)求過於供,公營醫療的輪候時間長,服務質素受壓。
政府在改革公營醫療服務收費的同時,亦提出要將「安全網」織得「更大、更穩、更密、更厚」,從而理順資源的分配。當中包括優化費用的減免機制、增設全年收費1萬元的上限、加強危重病人需要自費藥械方面的保障等。就以加強醫療保障的收費減免機制為例,政府建議放寬收入和資產的限額、擴闊涵蓋範圍和期限,以及修訂家庭定義,預計合資格受惠人數會由現時30萬人,大幅增至140萬人。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面對的困境,都是根本性的問題,若不及時採取果斷的措施應對,難保一天公營醫療系統會「崩潰」,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英國最大護士工會皇家護理學院(Royal College of Nursing,RCN)今年一月曾發表報告,指出國民保健服務(NHS)轄下醫院已經不堪重負,近乎崩潰,病人被迫在醫院走廊接受護理治療已逐漸成為常態。有護士透露,有孕婦在走廊流產並接受治療、曾有多名患者在走廊病情突然惡化、呼吸驟停;有患者在走廊中死亡,但幾個小時後才被發現;亦有護士目擊一名痴呆症患者在走廊大小便失禁,不得不在自動售賣機旁清理及更換尿布。
以上的情況竟然發生在所謂先進、已高度發展的英國,可見公營醫療系統崩潰的危機是真確存在的,絕非危言聳聽。今次政府就公營醫療服務的資助和收費作全面的改革,核心理念是「承擔不減,強化保障」,為的是確保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亦為了讓我們的病人可以繼續接受有尊嚴和可持續的醫療服務,社會大眾應予支持。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