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一個相信靈感的作者。我不是不相信靈感的存在,而是不相信我有這麼的好運可以一輩子與靈感好好作伴。哪怕我真的有幸跟靈感做了朋友,我也不覺得它是一位準時的朋友,更不會是隨傳隨到的朋友,尤其在我趕交稿的時候。但,我又要自打嘴巴地說:如果時間許可,讓靈感帶領我們創作,確是一件美事。那麼,如何可以召喚靈感來執着我們的手創作呢?其中一個方法是「自動寫作」。
要解釋什麼是自動寫作,我想引用插畫師幾米的描述,他曾經寫道,「自動創作,很多時候,我畫一個線條,然後出現一個人,然後他應該坐在椅子上,然後他椅子上長出了一座森林。不是一開始就想畫一個女孩坐在森林裏的一張椅子上。」「你很隨性畫一張桌子,上面有個水果盤,盤子裏有顆蘋果,一個小男孩在蘋果前面。這樣畫出來,就開始有故事了。但也不要一直想到桌子就想到水果盤。」
無論是畫,還是寫,自動寫作的歷史,都可以從二十世紀初的歐洲談起。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超現實主義者提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詩人布勒東。他在一九二四年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明確主張要「放棄理性控制,讓潛意識自由流動」,而自動寫作(écriture automatique)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工具之一。
超現實主義者,如艾呂雅、阿拉貢等人,會在極度放鬆、接近夢境的狀態下進行書寫,甚至嘗試催眠自己。他們相信,真正的創造力藏於潛意識。這種寫作,不講邏輯、不預設結構,只是讓文字自己跑出來。
結合幾米的提醒,自動寫作的原則至少有三:一,從很小很小的細節開始。幾米從一個線條開始畫,而我們則可能從一件物品、一種感覺、一種顏色開始;二,不要一直「理所當然」的聯想,重點在於隨性;三,也是最重要的,自動寫作的精髓,在於你親身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