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之癢,比七年之癢,或要痛苦得多。
北京的春天,並不是所有的開花,都讓人心花怒放。天壇公園高大的圓柏在晨光中搖曳,樹冠上騰起陣陣黃煙,整個園子雲霧繚繞。
這景象看似充滿詩意,卻讓許多人近乎崩潰。面對花粉「爆炸」,有人晒出紅腫的眼睛,有人抱怨整夜的鼻癢流涕,有人苦中作樂自嘲「淚流滿面」地迎接春天。「能不能把北京的圓柏全拔了?」─類似提議,在網上獲得百萬量級的點讚和轉發。
粗略統計,北京花粉過敏人群約有兩百萬。四季常綠的圓柏,是北京的傳統綠化樹種之一,但每年春天都要讓花粉敏感人群經受一次渡劫。接踵而至的還有「惟解漫天作雪飛」的楊柳飛絮,在春風中漫飛舞,鑽進衣領,黏在睫毛,甚至登堂入室,「殺傷力」與花粉不相上下。
松柏楊柳都是京城的「綠化功臣」,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抵禦風沙方面立下功勞,但如今卻令春天大煞風景。固然,直觀感受與科學論證不能完全畫等號,「拔樹」的呼籲也並非治理花粉的最優方案,但是其中回響的民聲,卻值得被充分聽取。
綠化植樹的初衷是以人為本,為市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非以樹為本,「為綠化而綠化」。
歷史上,不乏對樹種問題進行調整的案例。廣西、雲南、廣東都曾大規模種植速生豐產的桉樹,用於造紙等產業。但有「抽水機」之稱的桉樹,對水源涵養、土壤質量、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多重破壞。近些年來,各地不同程度實施了「限桉令」。
廣泛的公共討論,是推動城市治理向善向好的可喜變化。通過科學的規劃與公眾的參與,適時動態調整植樹種類與數量,找到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提升宜居生活的平衡點,是順勢而為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