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廣東篇)/從香港屯門到澳門炮台,看大灣區海防「銅關鐵鎖」\梅 毅

  圖:澳門大炮台。

「防海之制,謂之海防,則必宜防之於海。」

珠江口外,伶仃洋畔,今日粵港澳大灣區繁華的港口與林立的高樓背後,掩映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海防史詩。從唐代屯門軍鎮的烽火台,到清代澳門大炮台的鐵壁,這些散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每一處礁石、每一座炮台,都曾是中華文明抵禦外侮、捍衛海疆的見證。它們以「銅關鐵鎖」之勢,構建起明清兩代海防體系的「銅牆鐵壁」,更在歷史的浪潮中推動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與中西文明的交融。

自唐代起,香港屯門便是中國南疆海防的軍事重鎮。據《唐會要》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公元七三六年),廣州寶安縣新置屯門鎮,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屯門扼守珠江口與南海交通要衝,既是「廣州通海夷道」的必經之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當時,商船自東南亞、波斯灣遠道而來,需在屯門候風待汛,再經虎門溯江至廣州。詩人韓愈筆下「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的壯闊景象,正是這一戰略要地的真實寫照。到了宋代,隨着海外貿易繁榮,屯門一帶的海防體系進一步強化。佛堂門設稅關,監管商貿;九龍、大嶼山駐兵,護衛鹽場,形成「以兵護商、以商養兵」的格局。南宋末年,宋帝趙昰、趙昺更曾避難九龍,屯門一度成為抗元的重要據點。此後的海防目標,已從先前單純的軍事防禦,延伸成為保障海上經濟命脈的重要衛所。

到了明代,隨着走私貿易的膨脹與殖民勢力的滲透,明廷不得不調整策略,海防體系迎來全面升級。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朝廷在東莞南頭設立南海衛,統轄千戶所、巡檢司等機構,屯門進一步升級為「全廣門戶」。至此,南海衛、海道副使、南頭參將三級軍事機構在此疊加,形成「衛所──巡檢司──水寨」的多層防禦體系。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葡萄牙人試圖在屯門登陸,遭到了明朝水師與屯門軍民的聯合抵抗。後來,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以火攻戰術擊敗葡萄牙艦隊,成為近代中國抵禦西方殖民擴張的首場勝利,史稱「屯門海戰」。這場「屯門海戰」不僅彰顯了屯門的軍事價值,更揭示了嶺南海防從被動防禦向主動制海的轉型,催生了南頭古城(今深圳南頭)這一珠江口海防指揮中樞的設立。嘉靖年間,倭寇與海盜猖獗,明廷增設南頭參將,統率戰船八艘、烏艚二十艘,屯門成為中路海防的核心。萬曆年間,南頭水寨設立,下轄佛堂門、龍船灣等六處汛地,配備戰船一百一十二艘、兵員三千。這種「依山築壘、憑海列艦」的布局,使屯門成為抵禦倭寇與西方殖民者的第一道鐵閘。

清朝建立之後,延續並強化海防體系。康熙年間,清廷在屯門、東涌等地增築炮台,並以鐵鏈橫鎖虎門水道,構建「金鎖銅關」防線。東龍炮台(今香港東龍島)遺址出土的炮彈與槍彈,印證了清初抵禦海盜與殖民者的實戰需求。

十六世紀,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之名登陸澳門。隨着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大灣區海防面臨新挑戰。一六二二年,荷蘭艦隊試圖奪取澳門,駐守大炮台的葡軍以火炮擊退進攻,此役成為澳門海防史上的轉折點。此後,澳門開始逐步修築炮台,形成「媽閣炮台」「東望洋炮台」等軍事設施。這一轉變的背後,彰顯出古代海防體系面對全球化衝擊的被動調整,也折射出明清海防從「拒敵於外」到「以夷制夷」的複雜博弈。

作為明清時期中國南部海防的「最後屏障」,澳門炮台群不僅抵禦過荷蘭、英國等西方列強,更在鴉片戰爭期間成為抵禦英軍的重要據點。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炮台不僅是軍事要塞,更是技術交流的窗口。明末清初,傳教士將歐洲鑄炮技術引入中國,虎門炮台群的部分前膛鑄鐵炮就源自澳門工匠精心製作。這種「以夷制夷」的策略,體現了古代中國在防禦中求開放、在碰撞中謀自強的智慧。

大灣區海防並非孤立的城池防禦,而是通過水陸協同、三地聯動的體系實現整體防控。從香港屯門的「山海聯防」到澳門炮台的「扼港制海」,大灣區憑藉珠江口星羅棋布的島嶼(如大嶼山、東龍島)構建天然防線。明初衛所制下,南海衛、廣海衛互為犄角;清代則在東龍島設炮台,以鐵炮控扼航道。明代首創「海道副使」一職,集監察、軍事、外交於一身,駐南頭統籌防務;同時推行「以蜑治海」策略,將蜑民編為水軍,化解這個群體先前「遇官捕魚,遇賊為寇」的隱患。清代更設「汛」「塘」等基層哨所,形成「總兵──參將──千總」的垂直指揮鏈。這種協同機制在近代也得到延續。十九世紀中葉,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虎門、澳門、香港等地的海防力量雖因清廷腐敗而遭受不斷地失敗,但這些防衛設施「前哨──縱深」防禦理念至今依舊具有啟示意義。

古代大灣區的海防建設,始終在「禦敵」與「通商」的張力中尋求平衡。明代南頭體制下,海道副使既統轄水師,又監管市舶貿易;清代雖厲行海禁,卻特許澳門作為對外窗口。這種「邊防禦、邊開放」的模式,使得珠江口成為中華文明與海洋文明對話的前沿。所有這些海防遺址,也承載着文化記憶。香港佛頭洲稅關遺址的宋代「貢賦遙通」石碑,赤灣左炮台旁的林則徐雕像,以及澳門大炮台改建的博物館,無不訴說着「向海圖強」的民族精神。近年,粵港澳三地推動「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試圖以歷史脈絡串聯散落的炮台與衛所,重塑大灣區文化認同。

千年海防,鑄就「銅關鐵鎖」;歷史縱深,滋養文化根脈。從屯門的唐代烽火到澳門的西洋炮台,大灣區的海防遺產不僅是石壘鐵炮的沉默陳列,更是中華民族經略海洋、守衛疆土的永恆見證。今日,當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昔日「金鎖銅關」已化為文化紐帶,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灣區協同發展的壯闊藍圖。這片海域的每一次潮起潮落,都在訴說一個真理:真正的銅關鐵鎖,從來不僅是炮台與鐵鏈,更是文明的血脈與創新的基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