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與會人士將中國譽為「確定性的綠洲和投資興業的熱土」。這並非是客套的寒暄。2025年之春,中國成為跨國企業高管足跡最為集中的目的地。僅3月下旬以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北京中關村論壇等國際盛會相繼舉行,集中釋放了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擁抱外資的強烈信號。
28日,40餘位外企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商協會代表,成為習近平主席的「座上賓」,將中國開放的暖意和誠意,推上了最高潮。習近平強調指出:「外資企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創新創造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聯通世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這是中國對外企角色的全新定位,是積極擁抱外資的大邏輯所在,也是賦予外企信心預期的最好「定心丸」。
外資青睞中國,不僅在於超大規模市場、一流營商環境、穩定政策預期,還在於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為外企提供了「第二增長曲線」。與改革開放之初基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相比,近些年來,外商投資更多地轉入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從原來的數量規模擴張,轉向技術迭代和結構升級。
以此次與會的幾家外企為例,法國賽諾菲日前宣布投資10億歐元在北京設立全新生產基地,創下公司在華最大單筆投資紀錄;德國奔馳未來幾年將在中國追加140億元人民幣投資;聯邦快遞將在華擴大深耕二三線城市。這得益於中國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跨境電商、數字化物流、智慧通關等方面的長足進步。眾多跨國巨頭將全球創新中心、全球戰略研究中心、全球超級工廠、全球產能基地,落戶中國。
習近平在會見時說,「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和穩定錨」。當霸權大國悍然推進「單邊主義」時,中國旗幟鮮明地與外資「雙向奔赴」,在標準與規則、市場與產能、技術與業態等方面,不斷深度交融,以互利共生的合作範式,深度重塑全球經濟版圖,為全球化注入新內涵,鑄就韌性之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