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下午,為期4天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落下帷幕。本次年會聚焦把握大勢、促進增長、塑造未來、發掘動力四大主要方向議題,舉辦了開幕大會、高端對話、分論壇等50多場活動。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在年會閉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本次年會主要達成五方面共識: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在大變局中把好正確方向,共創美好未來;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謀求互利共贏;立足高質量發展,推動轉型升級,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堅持創新驅動,應用與治理相結合,發掘更大增長動力和空間;倡導對話交流,增進理解信任,共同應對挑戰等。
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轉型金融」是有序推進「雙碳」工作,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手段,其支持對象既包括具有低碳、減碳效應的項目或活動,也包括建立了明確減碳目標(例如,與《巴黎協定》目標一致)和實施路徑的主體。在過去十年當中,中國和很多的經濟體在東盟10+3框架下取得巨大進展,逐漸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是,實現淨零路徑仍然充滿挑戰。如何根據各國實際情況調整政策、明確監管框架,如何制定激勵機制,動員更多投資,促進地區和全球的合作,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對此,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與會嘉賓就「轉型金融與零碳未來」的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李紫妍、何玫博鰲報道
議題一:如何強化政府引領?
創新激勵機制 撬動投資
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主任 李扣慶
我們要擴大轉型融資,填補信息缺口,監管者、市場參與者之間需求缺口也需要填補。我們還要確定明確的監管框架,提供激勵機制,動員更多投資,促進地區和全球的合作,促進跨境資源流動和監管。
實現公私合作 加速轉型
柬埔寨央行行長 謝絲蕾
對於現有的高排放企業減少排放,僅建立綠色項目是不夠的。資金缺口非常巨大,很多國家在轉型融資方面缺乏分類標準、轉型計劃和行業的轉型路徑,需要更多財政激勵措施和金融激勵措施。
公共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實現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在轉型計劃中,柬埔寨希望獲得優惠的資本投入,更快進行轉型。
設立共同標準 統一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首席執行官 布萊恩·佩斯科
中國和亞洲在標準統一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需求不同,不同的市場採取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未來需要更多的標準化和一體化。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制定標準統一規則,分類標準應該盡可能地配合行業的轉型,這樣才可以通過共同標準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市場。
制定淨零政策 重新定位
老撾央行副行長 蘇里瓦·素萬納中坎
我們需要投入足夠資源和認真態度來對待可持續金融,我們制定關於綠色金融和淨零轉型政策,主要為了應對現在非常嚴重的氣候風險,以確保生物多樣性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藉此我們也可以重新定位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動國際合作 各展所長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 易綱
「轉型金融﹂需要國際合作,中國在二十國集團(G20)框架下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此前已制定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G20轉型金融框架》等文件,未來兩份報告都具有長期意義。
議題二:如何用好市場機制?
發行綠債 用好市場監管
國際清算銀行亞太區首席代表 張濤
綠債的發行給出可靠信號,即公司環境表現不斷改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數據顯示,綠債發行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四年內下降10%,且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可見綠債不僅是一個融資工具,也是一個催化劑,使公司優化行為;高排放公司在市場發行綠債後會接受市場監管,這也會使企業大力減排。
AI助力 普及淨零技術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 潘慶中
實現淨零未來,能否使用AI和其他新技術?
例如,博鰲的零碳Bar用非常環保的咖啡渣做成燃料,可以打印出文化衫,這就是用科技實現轉型。「轉型金融」支持科技發展,這是一種非常長期的思維。
面對新發展,需要給予金融機構更多商業倫理方面的指引,「轉型金融」和淨零應該成為新的學習內容。
低息貸款 加速潔能應用
中國銀行副行長 劉進
我們把綠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並列,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長極。央行推出了減排專項支持工具,有力支持金融機構向這些轉型企業提供低成本貸款,推進企業綠色轉型。隨着新能源、清潔能源廣泛使用,成本迅速下降,市場的作用也在迅速推進中國能源轉型。
泛亞市場 擴碳信用交易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 陳翊庭
香港交易所是亞洲唯一一個建立了碳信用交易的交易所,這個一站式平台讓大家用碳信用產品支持可持續項目。但目前面臨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亞洲很多地區的碳信用市場已經建立,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韓國,但規模很小且非常分散。如果亞洲能夠攜手建立一個泛亞的市場,擴大規模,增加流動性,未來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議題三:如何拓寬實踐路徑?
讓金融產品更豐富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 陳翊庭
香港交易所作為經營交易所和監管機構,過去幾年提供了ESG框架和標準,幫助將近兩千多家企業走向淨零目標。同時,香港交易所越來越多地推出一些健康的可持續金融產品,包括投資基金、可持續性債券等。
讓碳排信息更透明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 易綱
「轉型金融」需要清晰的標準和信息披露要求,還需要提供激勵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着力推動這些方面並取得了突破,涵蓋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多個行業。我們希望建立一套明確的標準,使轉型金融的定義更加清晰,從而防止「漂綠」(Greenwashing)。
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兩項再貸款工具,並要求所有使用這些政策工具的金融機構,必須定期披露其支持項目或企業的碳排放信息。中國已向在中國經營的外資銀行提供國內銀行同樣的借貸便利待遇,讓所有銀行都參與進來。過去三年的數據顯示,中國降低的碳排放高達兩百萬噸,這有助於中國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讓監管措施更清晰
柬埔寨央行行長 謝絲蕾
柬埔寨央行和金融機構、監管機構今年建立了分類標準,制定了路線圖,提供清晰的指導和監管措施。柬埔寨央行還制定了環境和社會風險行動指南,以減少破壞環境和社會行為。同時,使用外匯儲備投入更多的可持續項目。
讓發展計劃更踏實
老撾央行副行長 蘇里斯·薩姆努馮
為了順利實現轉型,我們承諾自願減排的目標,制定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2030年之前需要236億美元投資,122億資金將投入綠色項目,佔GDP的7%。為了彌補資金差距,我們制定了文件政策,完善監管框架,並和國際合作夥伴一起推動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