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如火如荼之際,中美交流基金會邀請多位中、美藝術家於昨日在香港舉辦首屆「中美青年藝術對話」。本次活動共設三場圓桌討論,主題分別為:「中美藝術中的學術新動態」、「藝術創作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與意義」,以及「藝術在當下中美關係中的催化作用」。\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首席執行官諾亞·霍洛維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德克薩斯亞洲協會策展人兼展覽總監歐文·達飛、著名藝術家及原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杭春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沈昕等出席本次對話節目,共同探討藝術在當前中美人文交流中的角色和意義。
圓桌討論開始前,沈昕致辭表示:「藝術能夠以更直觀、更富有情感共鳴的方式,讓人們在更深層次上建立聯繫。我們更應關注那些關乎人類共性的議題,讓藝術成為溝通的橋樑,啟發我們以更開放的視角理解世界,並共同努力,為下一代創造更加美好和諧的未來。這也是我們持續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以視頻方式致辭表示:「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在世界格局不斷變化的當下,我們尤需以新媒體展現美的多樣性,理解並欣賞文化共同的魅力。許多中國藝術大師的作品陳列於美國的重要博物館,持續釋放着中國文化的能量。這些作品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證明中華美學得到的普遍共鳴。以美為橋,(能夠)連結友誼。」
杭春曉:藝術史研究需去中心化
在「中美藝術中的學術新動態」討論中,杭春曉提出「潮汐效應」,強調藝術史研究的去中心化,並探討中國藝術在全球史中的角色。他表示,當前的研究已不再局限於中國自身的框架,而是將中國藝術視為世界架構中的一部分。「我們不再只是框定在中國內部來看藝術現象,而是從世界中重新發現中國,這是近年來我們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變化。」
這一觀點與歐文·達飛的看法相契合。在談及自身研究時,歐文·達飛強調亞洲藝術與美國本土文化的交流,以及跨國藝術合作對打破國界框架的影響,「亞洲協會多年來在紐約、香港、休士頓及其他14個地區積極推動展覽,作為一個全球網絡的非營利組織,我們策劃一系列開創性的展覽,特別關注不同國家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實踐。現在,我的策展研究正是在思考『他者』│如何超越國界尋找共同點。」
徐冰:中文方塊字極具探索價值
在第二環節,徐冰談及其在香港藝術館的「英文方塊字書法」展覽,並表示,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是該項目的理想展出地。他認為,對中文方塊字的探索極具價值,且其重要性正日益凸顯。徐冰引用康奈爾大學莫林教授的《中文打字機》,指出西方打字系統的全球擴張幾乎囊括所有語言,唯獨無法適應中文。然而,在AI時代,這一局面正發生變化,「由於中文的信息承載量遠超其他文字,使其在人工智慧發展中展現出獨特優勢。」
霍洛維茨:跨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國際合作
第三場討論聚焦於如何通過藝術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藝術交流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社會、歷史與價值觀,從而促進中美之間的合作。諾亞·霍洛維茨談到:「讓美國人和中國在同一層面上理解對方是非常重要的。我欣賞中國的文化,並相信它能建立這種聯繫。」他續指,許多藝術機構和畫廊(舉行的國際展覽),包括巴塞爾藝術展,能夠推動彼此藝術市場的互動與融合,從而促進更深入的合作與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