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維港觀瀾/醫療改革迫在眉睫 澄清誤解聚焦討論\董光羽

政府日前提出就公營醫療服務方面的資助和收費作全面的檢討和改革,在仍然維持高度資助的情況下,做到「能者共付、輕症共付」,將寶貴的醫療資源,精準投放到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香港社會共同努力提高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可避免因人口老化及先進醫療設備愈來愈貴的情況下,整個醫療系統最終分崩離析。

提高急症室收費受關注

收費改革方案公布後,坊間和網上立刻有熱烈討論,但當中充斥着不少不實資訊和謬誤。這情況無助社會清楚理解這個涉及廣大公眾利益的政策,甚至會令討論失焦,變為情緒式發洩。

其中一項最受社會關注的建議,就是急症室收費改革。政府建議將來被分流作「危殆」及「危急」的病人將獲豁免付費;至於「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三類病人,費用則由現時的180元增加至400元。相比現時每個急症室病人成本超過2000元,400元的收費僅為成本的兩成!

急症室的輪候時間長多年為人詬病,部分原因是不少病人疑似將急症室當作普通門診使用,導致真正有需要緊急處理的病人面臨更漫長的輪候時間。急症室的英文是Accident & Emergency,意思是「意外和緊急情況」,是為病情較危急的病人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政府多番強調,急症室具備高規格的人手、儀器、檢查配置去搶救真的危急病人,不應該與普通門診相比。對於有網民指急症室收費加幅「離譜」,其實對於「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這三類病人而言,新收費下政府其實仍然補貼餘下約八成的成本,收費絕對是「合情合理」。

對於有意見指,部分「非緊急」患者其實是因為在非辦公時間需要看醫生才會到急症室求診。其實市民在身體不適初期就應盡快求醫,而香港各區都有不少在夜間診症的私家醫生和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的私家醫院,急症室不是唯一選擇,亦絕非是門診的替代品。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亦曾表示當局會鼓勵私家醫生延長診症時間及在假期提供更多服務,這應有助進一步鼓勵市民轉到私營診所求診。

提升共付機制減少浪費

除了調整急症室收費,政府亦建議理順不同層級服務資助率的相對性,當中專科門診的診金將由以往的135元(首次)及80元(覆診),增加至劃一250元;而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將與普通科門診合併,統合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診金為150元,與「慢病共治」計劃中求診私家醫生的建議共付額看齊。據報道,普通科門診在改革後會主力照顧弱勢社群,作為他們的「家庭醫生」,而對於能夠負擔費用的市民,新的收費提升至與共付額相若的水平,目的是為增加誘因使他們選擇私家診所。

政府同時亦調整標準藥物收費及數量,避免市民一次過獲派過多藥物造成浪費。當中專科門診每項藥物收費20元,每次最多四星期;家庭醫學門診方面,日後每項藥物收費5元,同樣每次最多四星期。上述安排公布後,有網上質疑新安排等於要求更頻繁的覆診,對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極為困擾。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迅速作出解釋,並非每次只派發四星期藥物,而是以每四星期為單位收費,每次覆診獲發多少藥物最終由醫生決定。相信經解釋後,可令不少長者和長期病患者安下心來。

「充實庫房」之說不符事實

今次政府檢討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有網民隨即指政府「打劫市民銀包」,目的是「充實庫房」。上述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盧寵茂局長已經一再重申,政府對公營醫療系統的承擔絕對不會減少;收費改革的新增收入,將全數用於強化公營醫療服務。再者,今次除了調整公營醫療的服務收費,政府亦建議擴大和加強醫療安全網,包括優化費用減免機制、每年1萬元住院及門診費用收費上限,和增加危重病人藥械保障等,收費改革所得收入都會用於這些支援措施。說提出改革是為了「充實庫房」,絕對是不符事實。

香港市民其實非常幸福,在低稅率和毋須如某些國家般需要作出強制性醫療供款的情況下,依靠政府極大的資助享有高水平的公營醫療服務。但在面對人口老化、服務需求和成本持續上升,公營醫療系統人力和財政資源的可持續性承受巨大壓力。在資源錯配、服務浪費和求過於供這些結構性挑戰的夾擊下,公營醫療服務已經到了系統失衡「臨界點」。公共服務加價,從來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決定,但明知問題就在眼前,政府沒有選擇迴避,堅決迎難而上,這一份改革的勇氣值得社會大眾支持。

時事評論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