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自由談/鳳凰單「欉」,抑或鳳凰單「叢」?\洪錦鉉

在《你品嘗過「鴨屎香」嗎?》一文之中,筆者書寫「鳳凰單叢」,未帶「木」字邊旁。然有友朋質疑,以為應作「單欉」,所持理由為:茶乃植物,茶樹屬木,「單欉」者,即單株茶樹之謂也。

粵東潮州茶鄉,向有「一葉一世界」「一樹一香」之說。鳳凰單「欉」(簡體:枞),還是「叢」(簡體:丛)?此疑問,恰似縈繞於一片茶葉之上的文化迷霧,令人費解。筆者往昔亦曾為此困惑,故而多方考據,探究其究竟。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有言:「叢,聚也。」「叢」之本意,即為聚集。從字形演變而觀,其由「丵」(此字表植物叢生之態)與「取」表聲,可見其與植物淵源甚深。魏武帝曹操在《觀滄海》詩中寫道:「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寥寥數語,便將樹木繁茂、百草蓬勃之景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由此可知,「單叢」一詞,更強調群體聚合之特性。明代陳繼儒在《茶董補》中亦云:「叢生之茶,其味必雜。」此外,潮州地方志記載,宋末元初之時,茶農已然開始從野生古茶樹之中,選育優良品種。

至於「欉」,乃「樅」之異體字(簡體:枞),其本義與茶並無關聯。《說文解字》載:「樅,松葉柏身。從木,從聲。」其本意為冷杉類喬木(讀cōng),亦可用作地名(如安徽樅陽,讀zōng)。遍覽古籍,未見此字與茶樹相關之記載,實難以將「單欉」解釋為單株茶樹。且茶農之傳統,亦無「單樅」之寫法。

潮州方言,源遠流長,歷經千年傳承。這兩個形體相近之漢字,於潮州方言之中,蘊藏着華夏文明對自然萬物的細膩洞察。在潮州方言裏,「樅」與「叢」發音各異。潮州茶農將成片茶樹稱作「叢」,潮語之中,「叢」讀若「層」。尤為特殊者,在潮語裏,「叢」與「株」意義相通,此正與量詞之用法契合。而「樅」於潮州方言之中,並無此等關聯。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此處即以「叢」為量詞,用以形容成簇生長之花木。鳳凰單叢茶之名中的「叢」字,既強調了製茶工藝中茶樹「逐株(叢)單獨採摘加工」之特性,又與「叢」之本意相符。

鳳凰單叢茶,以其獨特之香氣、醇厚之口感聞名遐邇,素被譽為「茶中香水」。其製作工藝極為精細,需依次經過「單株培管」「單株採摘」「單株製作」等諸多環節。此與潮州茶人追求單株香韻之理念不謀而合,充分體現了茶農對茶葉品質的嚴苛要求。

清代茶商之貿易記錄顯示,「單叢」一詞在商業流通的歷程中,逐漸固定下來,成為鳳凰茶品質之標識,宛如景德鎮瓷器上的「官窰」款識,備受認可。現代茶學之權威著作,如《中國茶經》《鳳凰單叢》等,皆採用「單叢」之稱。官方標準(如地理標誌產品)亦明確將「單叢」定為規範用詞。二○○四年,潮州市政府發文明確規定,所有單叢茶的包裝、宣傳、營銷等環節,一律採用「叢」字,其餘寫法均視作錯別字。

總之,「鳳凰單叢」不僅是一個茶葉名稱,更承載着潮州工夫茶深厚的文化內涵。使用「鳳凰單叢」這一名稱,無疑更能彰顯其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與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