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學者觀點/美對華船隻收費挑釁,中國如何反制?\汪 揚

2024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所謂的「不公平經濟行為」發起301調查。近期,美國政府又放出風聲,計劃對中國建造及運營的船隻停靠美國港口徵收最高達150萬美元的高額費用。這一系列動作,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在國際造船和海運領域激起千層浪,對中國造船業訂單造成顯著衝擊。

從實際數據來看,2024年下半年,中國承接新船訂單量環比下降約20%。部分原本計劃在中國船廠建造船隻的國際航運企業,出於對美國後續可能實施的高額港口費政策的忌憚,紛紛轉投韓國和日本船廠。克拉克森研究數據顯示,在高端船隻領域,比如LNG船,中國在全球訂單份額中的佔比從原本的近30%降至20%左右,韓國的訂單份額則顯著上升。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底至今,中國船廠遭遇的訂單取消數量約佔在手訂單總量的5%,涉及金額達數十億美元。另有報道,今年2月份日本獨攬世界造船散戶訂單。儘管訂單下滑有重重因素,但是美國的舉動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目前的趨勢令人擔憂。

美國作為全球重要的貿易市場,許多國際航運企業在規劃船隊構建和航線布局時,出於規避潛在風險的考量,即便中國造船業在技術和價格上具備優勢,仍會更傾向選擇韓國或日本建造的船隻。這使得中國造船業訂單大量流失,不僅干擾了國際航運企業對中國造船業的信心,也破壞了全球造船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不得不說,美國這一招非常陰險,如果中國不作精準反擊,未來中國造船以及海運業將承受巨大的不確定性甚至打擊。

美國這一政策是一個明顯的歧視性行為,不僅違背了公平貿易原則,更反映出其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為遏制中國發展不惜擾亂全球貿易秩序的行徑。該計劃不僅損害了中美正常貿易關係,干擾全球貿易的有序運行,也將給美國本土航運公司及出口商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可謂害人不利己。在最近一次美國聽證會上,該提案遭到了包括美國本土在內的所有的經營商的一致反對。

面對美國的不合理舉措,中國並非無計可施,甚至說主動權完全可以掌握在中國手裏。這裏筆者拋磚引玉,分析中國有哪些牌可以打。這裏我將中國可以出的牌分為常規反制方案和非常規反制方案。

1.常規反制方案

常規反制方案通常包括一些較為直接且普遍能夠想到的措施。這類方案的特點在於其操作相對簡單,遵循對等制裁原則,但涉及面與影響面相對較窄。

航空收費。從航空領域來看,中國可對美國製造的客機停靠中國機場徵收反制性收費,比如一次收費幾萬美金。中國航空市場規模龐大,是全球重要的航空客運和貨運市場之一。眾多美國航空公司依賴中國市場獲取可觀收益,就算只對美國製造客機徵收合理的額外費用,無疑也會對美國航空業產生重大影響。但是這一舉措或會擾亂國際航空市場,同時也會給國人和來中國的旅客造成巨大的不便,還可能引起一些負面作用,因此在執行層次需要精心設計,例如收費的額度可能要仔細評估。最佳方案可能是一次收費2至4萬美元之間,這樣既保證美國客機短期內還可以飛中國,同時形成精準打擊。

針對性港口收費。中國還可針對運輸美國貨物來華的船隻實施精準反制。對運送來自美國的貨物但不受美國收費影響的船隻徵收150萬美元的停港費。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大量美國貨物通過海運進入中國市場。通過這一針對性收費,能夠直接提升美國出口商的運輸成本,進而對美國對華出口貿易產生影響。這不僅能促使美國商船隊優先考慮採購中國建造的船隻,而且讓美國本土出口商和相關利益集團,深刻感受到不合理政策帶來的負面後果。這一措施的優點是向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形成精準反制,缺點是打擊面過於狹窄,沒有解決中國海運行業的焦慮,因為美國運往中國的貨物噸位遠遠低於中國運往美國的,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

對等增加關稅。對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進行對等的加稅,這是我們在貿易戰中最常見反制措施。但是中美已經在打關稅戰了,很難想像這一舉措不會引發關稅戰的升級,可能得不償失。

中轉。中轉的方案主要是指中國船隻不直接停靠美國港口,而是通過其他方式間接地運送到美國。這裏大家提的比較多的是把中國的貨船先停到加拿大港口,然後通過加拿大以鐵路的方式運到美國。另外一個提案是中國的貨船可以先到一個第三方的港口,比如希臘的港口,然後在這個港口把這些貨物轉裝到另外一艘不被收費的船隻運往美國。這是一個非常被動的解決方案,把美國不合理收費的後果全部交給中國海運業承擔,不僅大大增加中國船隻的海運的成本,同時也不能解決中國造船業長期面臨的挑戰。筆者認為這是所有方案中最不可取的方案。

2.「非常規」反制方案

筆者認為除去以上的反制措施之外,還有一個更合理的「非常規」反制措施,就是中國對不受美國收費影響的船隻停靠中國港口收對等150萬美金關稅。注意這裏不是說非中國造船隻,而是不受美國收費影響的船隻。這裏我們可以設立一個重要的豁免機制,即如果一艘船隻在過去18個月內未去過美國,便可免繳此稅。這一關稅政策可以被命名為「海運公平競爭條例」。可以想像,這會進一步引發部分國家的擔憂甚至強烈牴觸,尤其是韓國和日本,因為他們將無法「躺贏」。但這一方案有其合理性和可執行性,我們可以做以下的分析。

首先,這一反制提案極有可能不會引發航運行業的大規模牴觸。當前,眾多航運公司持有大量中國建造的船隻,他們一直擔憂未來在市場競爭中,那些只持有少量中國造船隻的競爭對手,會因美國的不合理政策憑空獲得巨大優勢。而中國提出的反制措施,能有效抵銷這種不公平優勢,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這一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下,各國海運公司的競爭壓力將得到合理調節,運營焦慮也將顯著減輕。事實上,中國實施上述反制措施,將對全球造船業格局產生積極影響。世界造船業將憑藉成熟的技術、高效的生產能力和良好的性價比吸引國際訂單,推動全球造船業回歸公平競爭的軌道。

其次,前面提到的常規反制方案都不會解決中國造船業的焦慮,但是這一反制措施是讓整個行業一起承擔代價,最終這些代價會以提高海運成本轉嫁到各行各業,但是至少它是公平的轉嫁。更重要的是,這個代價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進出口,會引發美國的通貨膨脹。而行業經過一段時間優化調整後,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非美國進出口航運的成本。

在海運領域,中國擁有壓倒性優勢。僅以港口吞吐量為例,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萬標準箱,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而美國最繁忙的洛杉磯港,2024年頭11個月僅處理了940萬標準箱。在貨物吞吐量上,2024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77億噸,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美國單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與之相比差距懸殊,中國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預計達175億噸,遠超美國港口。因此中國有實力而且必然有信心掌握這輪博弈的主動權。

筆者認為中國無需擔憂行業和部分國家對這一反制條例的牴觸。中國實施反制措施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是對美國挑釁行為的合理回應,在國際上完全站得住腳。其他國家若對反制措施表示不滿,也是將矛頭指向美國,正是美國的不合理政策迫使中國採取應對行動。若美國取消對中國船隻的不合理收費,中國自然無需實施反制措施。

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曾經說過:「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單裏。」特朗普更是將這霸權原則用到了極致。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強大的經濟實力。面對美國這種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挑釁,中國應堅定立場,以自信且有力的方式回應。在海運方面,中國更是應該在國際貿易舞台上站出來堅決捍衛公平與正義,不會對任何不合理的貿易霸凌行為坐視不管。憑藉在港口吞吐量等方面的顯著優勢,中國的反制措施絕非空談,必然能讓美國挑起貿易摩擦時重新審視立場。

如今,形勢已十分明晰,中國不僅具備應對美國不合理政策的能力與智慧,更需把握行動的時機。當下,應盡快放出反制風聲,讓美國切實認識到,任何損害中國合法權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回擊。此舉旨在借助輿論的影響力,向美國政府和相關決策層釋放強烈信號,促使其在正式公布船隻港口收費方案前,充分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

若等到美國正式實施這一政策,再推出反制措施,不僅會使中國造船業及相關產業在短期內承受衝擊,也可能導致全球貿易秩序進一步紊亂,增加後續談判與博弈的難度。而提前釋放反制信號,既能展現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堅定決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美國的冒險衝動,避免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

相信當美國真切認識到中國反制措施的嚴肅性和可行性,必將重新審視其不合理的貿易政策,放棄推行損害雙方利益的港口收費方案,轉而回歸到平等、公正的貿易談判桌前,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