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古聞港食/香菜醋炙蟬\蕭欣浩

中華飲食文化多樣,瀏覽香港故宮的「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特展,從古代文物認識烹調歷史。燒炙之法,古代早有,直接烤肉烤魚,現代的烤全羊、燒烏頭,延續古時做法。大件肉類難烤,刀割細分,另自串起,就成串燒。特展展出的漢代「烤蟬爐」,就是用以加炭烤串,爐小方便,烤上幾串,即燒即吃。

爐上有兩串烤蟬點綴,因而得名。古代有吃蟬製蟬習俗,早見北魏《齊民要術》,收錄「蟬脯菹法」,詳言:「搥之,火炙令熟。細擘,下酢。」

「酢」是「醋」的另一寫法。蟬烤細撕,和醋食用。書中後續另談兩種製法,如下:「蒸之。細切香菜置上。」「下沸湯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蟬隻或蒸或煮,質感不同。入醋,加放芫荽食用,感覺反像現代的沙律。

現代人較少吃蟬,但相關食材藏於日常,如中藥材常以蟬蛻為藥料,明代《本草原始》提到:「蟬蛻俗呼蟬退,氣味鹹甘,寒,無毒,主治小兒驚癇。」「驚癇」就是受驚暈倒,主治得靠醫師與藥方。《本草原始》細談蟬與蟬蛻的製法:「修治蚱蟬,去翅足,炙用。」「修治蟬蛻,用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乾用。」蟬隻留身,燒炙為用。蟬蛻藏地,先用熱水清洗,煮後曬乾備用。

東晉《肘後備急方》也有蟬蛻醫方,治「皮膚瘙癢不已」,材料為炙蜂房、蟬蛻,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服用。另一醫方,將炙蜂房換成薄荷,但蟬蛻要炙烤過,同樣磨粉調酒服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