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藝中年/《纏眠》\輕 羽

我是一個藝術愛好者,經常流連劇場、博物館或藝術館,有時愛與同道中人談論藝術,但更多時候愛自行欣賞。原因十分簡單:藝術是個人喜好,十分主觀,難與他人不謀而合。因此,我經常聽到一些人在劇場表演散場,或是觀賞某個展覽之後,互相提問:「你明唔明剛才那個戲/那幅畫講咩?」誠然,不少觀眾或藝術愛好者都很關心一個問題:是否看得明白。這就是藝術最有趣和最弔詭之處。最近我觀賞香港話劇團本劇季的壓軸主劇場演出《纏眠》,又令我勾起以上的情景。

《纏眠》是二○二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挪威作家約恩·福瑟的劇作。約恩的小說或劇作都有其特色,後者大多以非敘事性形式書寫,着重呈現文字質感和意境,藉此引發觀眾的想像空間。簡單而言,約恩並不以戲劇形式說故事,而是在劇場以表演形式展現詩篇。《纏眠》中的角色都沒有明確姓名,只以「第一位年輕男人」或「年長女人」作為角色代號。明顯地,劇作家不想給予角色既定身份,只作為象徵符號。全劇發生在一個家居空間,角色自由進出,不受時間或物理限制。

全劇的主要串連脈絡,就是一位「年長女人」的晚年回憶,或是她在睡夢中的一片遐想。以我的解讀來看,劇本描寫了一個居所,曾經先後住着兩對夫婦。首對夫婦並沒有養育兒女,夫妻二人勞碌奔波,其後離婚收場。另一對夫婦養育了兒女,但是兒女成年後各散東西,夫妻晚年只有自行養老。全劇的對白或話語不多,都是片言隻語,角色們來來去去,營營役役,彷如真實的人生寫照。

《纏眠》的書寫目的並不在於敘事,而是在舞台呈現具象化的詩篇,讓觀眾自行聯想、牽連。有些演出不會讓觀眾即時看得明白,甚至明不明白不太重要,只要用心感受,便可回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