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之間,好像身邊的人都迷上了「吉卜力」。借助強大的AI工具,一張圖片,瞬間都可以轉換為吉卜力插畫風格。看到吉卜力圖片生成的那一刻,相信所有人都是用驚喜的笑容來迎接的吧。
眼睛、頭髮、嘴巴,圍巾、外套、鞋子,還有周圍的教堂、台階、單車、巴士,一切彷彿都被切換進了另一個浸潤着舊時光的世界,就連灰撲撲的陽台都彷彿成了《側耳傾聽》裏漂浮的雲中小屋。吉卜力的色彩也從不單調,暖褐、青灰、橙黃、霧靄般的粉紫,在紙上和熒幕上呼吸。
為什麼大家鍾愛吉卜力?推開吉卜力的門,就有一陣風從畫面深處湧來。它可能是龍貓巴士掀起的落葉,是哈爾城堡上空盤旋的流雲,是魔女琪琪望着城市燈火發呆時晃動的雙腳,是飄散的蒲公英,是飛翔的紙飛機,是午後悠長的蟬鳴。這不就是曾經的我們嗎?冥想一下,會想到很多,像媽媽從前晾曬被褥時揚起的陽光,像童年與夥伴小溪撈魚時漫過腳踝的清涼,像年輕時坐在火車上構思着給另一個城市的她寫信。一部部經典的動畫片,與眼前的現實不斷糾纏,於是就變成了一種情緒和狀態。
而今,AI讓每個人擁有了個性化的吉卜力。看到吉卜力風格的相片,世界的喧囂都突然被靜音了幾秒鐘。被數字筆觸重新吻過的記憶,像一塊方糖落入時光的紅茶,在「回憶殺」的漣漪裏,突然好像悟到了吉卜力式治癒的本質──它教會我們用童話的濾鏡,去凝視生活的那種「日常感」。
藝術有溫度,誰又能說科技沒有溫度?也有人在討論,AI轉換生成的插畫,是在剝削藝術家。其實,每個人在操作時,誰不是既嘖嘖驚奇於科技的魔法,又在心裏致敬宮崎駿,再一次重溫吉卜力在時光縫隙裏輕輕種下的那一棵溫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