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啥時候開始就喜歡上繁體字了?又是啥時候開始就鍾情豎排版了?我說不清楚。
讀慣了簡體字橫排版的蘭說:「繁體字加豎排版,讀起來太費勁兒,再好看的書都影響閱讀興趣。」「未見得!」我反駁。
「試想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類似的美篇美句,如果用繁體字和豎排版,是不是更有意境呢?從右到左,心領神會地讀;從上到下,點着頭地領會。頭和目光的移動方向是上下,上下是什麼?是點頭,是認可。讀者與作者的思維像是共通的,那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啊!」我繼續道。
「倒也是。」她承認。
「繁體字和豎排版的書,並非不好讀,不過是一種習慣罷了。多讀幾部就習慣了,習慣了就讀得輕鬆、投入、享受。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一本你喜歡的作者的新書,內容有特色,寫作手法新穎。而你,只因筆畫繁複、排版生疏就放棄閱讀,那是不是太虧了?」我說。
關於簡體橫版和繁體豎版,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坊間,總有不少人有話可說。官方統計,二○二三年有將近十五億人使用漢語漢字,而在海外和港澳台,用繁體和豎版的比例非常大。
古人把字寫在石頭上、樹皮上、竹子上、羊皮上,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平平仄仄,抑揚頓挫。五四運動之前,古典小說、文言文、國學經典、坊間信件,幾乎全是繁體豎版;離我們不遠的民國,如許地山、張愛玲、錢鍾書等的作品,以至現代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多是繁體豎版。用傳統的版本讀早期的人和事,無論人生哲理還是生活情感,繁體字總覺得生鮮俏皮,內容總覺得更富滋味。
簡體橫版和繁體豎版,在華人中是通用的,香港出版界也並非都用豎版,但是普遍繁體。有一個現象,無論習慣什麼版本,一到寫毛筆字,很多人就直奔傳統,那是定型的歷史,好玩,有趣,有意境。
有兩份繁體字豎排版的月刊,我每年必訂,每月必讀。當一本實體書刊捧在手上,當紙張一頁頁在指尖翻過,當紙和墨散發出芬芳,觸覺、嗅覺、視覺都有了。像磚塊樣的象形字和形聲字,自上而下,堆砌成一道道的文牆,好像有事件躍然紙上,好像有聲音破紙而出。
電腦早已開發出繁轉簡和簡轉繁的軟件,非常方便,但是轉來轉去,倒是鬧出不少笑話。轉錯了是很離譜的。語言學家們正在集思廣益地探討這個問題吧?若干年後,漢語的書寫形式會統一嗎?怎麼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