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括「舞動水滴展」在內的一系列東江水供港60周年慶祝活動正在舉行。豐富的史料和多彩多姿的活動內容,喚起不少市民對東江之水越山來的歷史回顧,亦讓年輕一代了解輸港東江水怎樣飽含國家和內地人民對香港的血脈關愛深情。
水是生命之源,香港的繁榮離不開水的哺育津潤。然而,淡水資源先天不足,一直成為困擾香港民生經濟的老大難問題。1962年,香港遭遇嚴重的乾旱,連續9個月滴雨未降。被迫每四天只供水四小時,港九新界陷入災難性的水荒之中。缺水導致13個產業停工減產,經濟損失達6000萬港元。
為了徹底解決香港缺水之苦,1963年,在國家經濟底子仍薄,資金還相當緊絀的情狀下,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特別撥付3800萬元人民幣,由廣東省政府牽頭,啟動開引全長83公里的東江之水越山來宏偉工程。工程確定興建6個攔河梯級、8個抽水站將東江水提升46公尺、2個調節水庫和16公里的人工渠道。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首期工程正式動工。為確保工程啟動一年後實現對港供水,設計、勘測、施工等一系列環節幾乎同時進行,為此,中央和廣東省幾乎動員了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高峰期時有近2萬人在現場作業。
由於施工機械嚴重不足,作業基本上是靠人力完成,一些工程甚至得在水下5到10米進行。食宿條件更為艱難,工地只能提供臨時搭建的茅棚給民工居住,夏天蚊子多,沒有風扇,中暑、發燒、拉肚子是常事。但卻從沒有人請病假、住醫院,吃點藥就繼續堅持,生怕耽誤工期。施工期曾遭到5次強颱風襲擊,旗嶺、馬灘工地圍堰先後3次被洪水沖垮。
港英當局在工程啟動後曾派員前往考察,在工地上看到如此簡陋的設施與落後的施工手段,港方人員產生懷疑和動搖,他們不相信如此龐大的工程能夠在一年內完成。然而,人定勝天的決心和力量充滿火熱工地。施工人員的苦戰精神給港方人員上了一堂認識新中國的生動一課。經過緊張的日夜奮戰,最終高質高效在11個月內完成了240萬立方米土石方和10萬立方米混凝土的建築安裝工程。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首期工程完成並非一勞永逸。經過三次擴建和一次改造,東深供水工程共投資76億元,不僅使供水能力達到24.23億立方米,而且實現了清污分流,確保供水水質免受污染並優於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
限制產業發展保護水質
在跨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龐大的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後,如何運營管理好這項工程,保證源源不斷地把優質碧水輸港,是面臨的另一個更大考驗。
為達此目的,東江源頭地區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作出了多層次犧牲。東江源村民遷離世代原居地,放棄豐饒耕地和密植山林。其中尋烏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近千畝,投入資金1730餘萬元。針對東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周邊1.2萬畝重點區域。該縣本是深具前景的「稀土王國」,但為保護水質,全縣關停數百個稀土開採點,全面退出高污染採礦業,導致相關產業鏈數萬人失業。此外,尋烏還是著名江西臍橙原產地,歷來以臍橙種植為支柱產業,但為減少非點源污染,全縣柑橘種植面積從60萬畝壓縮至28萬畝,大量果農被迫轉產。
東江源安遠縣亦實施「禁採伐、禁開礦、禁捕撈;停建污染項目、停批高耗能產業、停墾林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產業轉型」政策,直接犧牲重大的經濟增長項目。該縣劃定水源保護區後,禁止村民在保護區內開墾種植,原有耕地退耕還林,直接減少農業收入來源。
為保護水質,東江源長期限制工業開發,累計關閉污染企業160多家,拒絕可能影響生態的投資項目340多個。多年來,東江沿岸政府付出的保護經費,包括東深供水工程水費利潤提領的3-5%,其中70%用於水污染防治(80%無償撥款,20%有償使用),30%用於水質管理及監測。
廣東是東江主要流經區域,為確保對港安全優質供水,廣東省在立法保護、機構建設、水質保障、高標準管理和科學調度等方面持續發力,取得顯著成效。廣東省水利廳設立水調度管理處和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統籌各地市水利部門及運行管理部門,保障供水安全。在科學調度方面,2008年起實施東江流域水量統一調度,建立「五位一體」工作機制,形成「兩期計劃、每月調度、逐旬調整、實時監控」模式,確保供港水量充足。
香港穩定運轉的「生命線」
在工程管理方面,東深供水工程推進智慧化建設。2023年10月被認定為首批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之一。廣東粵海控股集團下屬粵海水務,作為東深供水工程運營管理單位,建立了覆蓋「天、空、地、水、工」的多維度感知體系,實時保障供水安全。
從修建到三次擴建以及保證輸港供水的質與量,六十年來,內地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東江水有效支撐市民生活用水及產業發展需求,成為香港社會穩定運轉的「生命線」,優質的供水保障助力香港維持國際都市功能,避免因水資源短缺引發社會動盪,為香港經濟繁榮和國際競爭力提供關鍵支撐。飲水思源,相信系列東江水供港60周年慶祝活動的舉辦,當進一步激發港人尤其是青年對家國情懷的認識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