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持續回暖,創2021年以來的最佳開局。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昨日公布,受惠多宗大型新股上市成功,今年首季香港IPO募資總額突破177億元,同比大漲近三倍,全球集資排名回升至第四位。期內,上市宗數同比增加25%至15宗,當中6宗募資超過10億元。
畢馬威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組主管合夥人劉大昌表示,市場氣氛持續改善,而且市場流動性在提升,帶動更多內地高科技企業來港上市,預料本港IPO市場迎來充滿活力的一年。\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隨着DeepSeek日益普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領域備受關注,全球投資者對內地科技企業的興趣顯著增強。畢馬威表示,中國證監會近期提出新一輪資本市場優化政策,明確支持尚未盈利,但具備高質量技術的科技初創企業上市,將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與發展。
全球排名躍升第四位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最新報告顯示,受多宗大型新股上市推動,今年首季香港IPO募資總額突破177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近3倍,全球集資排名躍升至第四位。期內,上市宗數同比增加25%至15宗,其中6宗IPO募資額超過10億元。
劉大昌表示,投資者信心回升及AI熱潮推動下,越來越多處於發展初期的內地科技公司正考慮通過「特專科技公司」渠道赴港上市。同時,部分規模較大的A股上市公司近期也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請,預計香港IPO市場將迎來活躍的一年。
畢馬威報告指出,今年首季全球前十大IPO(按募資額計算)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行業。儘管面臨貿易關稅和利率不確定性,全球投資者對AI及其發展前景仍持樂觀態度。
在香港市場,消費行業成為首季IPO的領頭羊,上市宗數及募資總額均位居首位。其中,募資規模最大的IPO為一家主打低價策略、深入城鎮市場的內地茶飲連鎖品牌。目前,香港IPO申請企業數量已增至120家,較去年底的86家顯著上升。首季完成的15宗IPO中,6宗募資超10億元,平均交易規模同比大幅增長195%,達到12億元。
四分一新申請為A股公司
畢馬威表示,IPO申請數量上升,主要得益於首季51家企業首次提交上市申請,而2024年第四季度僅為24家。此外,「A+H」上市模式日益受到歡迎,新申請企業中約四分之一為A股上市公司。目前,港交所正在處理的「A+H」上市申請共14宗,其中13宗申請企業的市值超過100億元;今年首季新提交的「A+H」上市申請達12宗,較去年第四季度激增500%。
為提升市場吸引力,港交所近期就優化IPO定價流程及公開市場監管框架展開檢討,擬通過調整資本管理結構和增強流動性等措施,為「A+H」上市企業提供更大靈活性。
此外,高盛預計,今年香港IPO市場募資規模有望達到200億至250億美元(約1560億至1950億港元),而中國離岸發行市場(包括IPO、增發、減持及可轉債)全年規模或突破500億至600億美元(約3900億至4680億港元)。該行認為,「A+H」上市將成為各行業龍頭企業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