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要求大幅削減聯邦科研經費,又以廢除「多元、平等和包容」政策(DEI)、打擊校園反猶太主義為由,對多所大學進行審查並取消撥款。美國學術界遭遇經費寒冬,多所大學被迫削減開支,凍結招聘。在亞利桑那大學攻讀高等教育博士學位的美國學生Janine告訴大公報記者,自己研究的項目資金被砍,擔心科研和生活均難以為繼。另一位匿名的大學助理教授則指,特朗普政府此舉將對美國科研界和高校造成史無前例的巨大打擊,破壞整個科研生態系統。\大公報記者 桂茹雲 戚佳潔
【大公報訊】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將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提供給各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間接成本」資助削減到15%,計劃每年為聯邦政府節省超過40億美元。與此同時,白宮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提出30億美元的預算,相較於該機構目前的91億美元預算削減了幾乎2/3。NIH和NSF被視為美國公共研究資金的「基石」,每年資助全美數千個科研項目。
隨着特朗普大刀揮向科研界,依賴聯邦政府研究經費的美國大學遭到重創。目前美國多所大學被迫「勒緊褲腰帶」,除了凍結教職員招聘、關閉實驗室甚至裁減員工,不少學校的博士項目也都暫停招生,更有學校在錄取通知書發出後臨時「反悔」。頓時,美國學界人心惶惶,有在讀博士生擔心研究項目難以推進,生活費入不敷出;教職員也警告稱科研人才將出現斷層。
特朗普政府竭澤而漁
亞利桑那州是獲得NIH醫學研究資金最多的前25個州之一,經費削減意味着該州的關鍵醫學研究不得不暫停,其他研究也受到打擊。在亞利桑那大學攻讀高等教育博士學位的美國學生Janine告訴大公報記者,她的研究領域受到NIH和NFS資助,並且與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相關。原本每兩周可領1060.42美元(約8246港元)的薪水用於學費減免和其他各種研究補助費用,但現在項目的資金已被砍,新學期開始後實際能獲得多少資助已不明朗。
Janine說:「最近幾周我的項目負責人和我自己都無法確定,明年我是否還有工資支撐自己完成學業。這些工資原本是為期5年的,現在我才剛獲得3個學期的資助。我所在的學術部門也在為最壞的情況作準備。」她表示,接下來可能不得不嘗試在大學內找一份工作以獲得學費減免,如果實在行不通的話,就只能依賴學生貸款了。Janine還引用一位中國朋友教她的成語「竭澤而漁」來形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她說:「特朗普的做法簡直是太瘋狂了。」
美科研人才恐斷層
另一位美國學生Raen在馬里蘭州一所大學就讀本科,她是一名患有癌症的拉克塔族印第安人,依靠美國教育部的學生貸款。Raen告訴大公報記者,特朗普上任後反對DEI政策,又簽署行政令推動關閉教育部,對她影響很大。「我遭遇了這一切,卻又無可奈何。」她說,儘管教育部尚未關閉,但事實上她的學生貸款已經受到影響,目前不得不暫停學業。
Raen表示,如果她想完成學業,只能離開美國去別的國家。她還提到,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摩爾計劃推出一項新法案,禁止中國公民獲得美國學生簽證,「這對你們(中國學生)來說非常不公平」,「美國現在很糟糕。」
佐治亞州一所州立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院的一位助理教授向大公報記者表示,無論是總體科研基金投入的大大減少,還是所謂「管理費用」比例的大幅度削減,都會對美國的科研界和高校造成史無前例的巨大打擊,破壞整個科研生態系統。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助理教授指出,科學研究是長期、緩慢的發展過程,不能被當作商業投資那樣對待,要求短期即時的利益回報。這樣的狀況若持續四年,可能會造成科研人才斷層,未來幾十年都無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