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竹門日語/混沌少年\簡嘉明

看罷獲好評的英劇《混沌少年時》,我也混沌一片。我感混沌,並非不欣賞該劇,而是相反,台前幕後的表現都令人驚嘆。正因它的好,才讓我看後感覺震撼,然後出現一種難以形容的無力感,突然對自己身處的世代感到陌生。相信這就是製作團隊的用心,藉一個十三歲少年的殺人故事發人深省,尤其要帶成年觀眾進入如劇中各人的混沌狀態,重新認識周遭的人與事。

不欲劇透,單以劇中少年有一套他們熟悉的網絡語言彼此溝通和發表評論的現象為例,相信不少成年觀眾也如劇中的警探般一頭霧水。明明自以為仍緊貼網絡世界、自己也有社交媒體賬戶、還沒有被時代淘汰之際,原來新生代早已建立並慣用另一套溝通方式。種種由簡稱與符號組成的語意表達,對成年人而言是難以破解的密碼,其實在青少年眼中卻只屬尋常的網絡用語。也許觀眾在劇中人談到不同顏色的心形有不同意思,甚至等於性暗示或性邀約時,才驚覺自己手機中可用的心形圖像原來除了紅色,還有黃色、紫色、粉紅色等共十二種顏色。當自己以為曉得「LGBT」是多元性別的簡稱,仍跟得上時代關注的議題時,劇中的少年人都已在談「Incel」,即非自願性單身,意思是由於外貌與社交能力無法有性伴侶或戀愛關係的男性,或會出現討厭女性傾向的時候,不少觀眾或連聽也聽不懂,就算即時回看也不明所以。

當我們自覺有能力跟下一代溝通,能剖析他們的心態時,其實彼此連共同語言都沒有。劇中的少年,都身處被網絡欺凌或正欺凌別人的處境中,可是成年人看到他們以emoji圖像互相嘲諷,還以為是以朋友身份交流及點讚,理解的誤差之大,實在會令自覺比下一代懂事的成年人驚訝要跨越世代鴻溝,原來早已比登天困難,自己似乎比劇中的少年更混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