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以創新思維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局昨日邀請市場在三個月內分別就前南丫島石礦場、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項目提交意向書,這是特區政府首次以「片區」模式打造新的旅遊及康樂設施,展現了在新形勢下發展高質旅遊業的新思維、新路徑,令人眼前一亮。

香港依山臨海,自然風光旖旎,可謂「無處不旅遊」,單是二百多個離島及一千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就是無盡的旅遊資源寶藏。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在香港推廣島嶼與海岸旅遊。除了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牽頭推行的旅遊項目外,發展局也一直就片區開發模式着手進行土地用途及工程規劃方面的工作。前南丫島石礦場、大嶼山南岸生態走廊以及屯門流浮山三個項目,都是臨海鄉郊地帶,有着豐富自然生態、文化及歷史資源,且各具特色,因此率先納入了開發版圖。

就發展模式來看,體現了三大創新。首先是片區開發。一個大規模的旅遊康樂設施涉及許多項目,如酒店、娛樂設施、道路、綠化帶、水電通訊及道路建設,也會有商業區、住宅區等功能配套。統一規劃可避免重複建設,實現土地、資金、人力等資源的高效配置,優化空間布局,提高遊客及工作人員的活動便利性,這與傳統模式下將項目交由不同機構去負責,效率高得多。片區開發模式率先在北部都會區推出,如今用於旅遊項目,有助特區政府積累更多經驗,未來進一步優化。

其次,在展開任何法定程序前,先邀請各界就三個項目提交意見書,這也是第一次。政府在確定最終發展方案前,聽取並收集市場意見,顯示了政府的誠意,這一方式有助確保最終予以落實的發展計劃更貼近市場的興趣及考量,更具可行性。畢竟,業界才是專家,對如何發展好項目有更敏銳的觸覺、更科學的看法。政府納其善者而用之,就可以避免傳統模式下的閉門造車。

其三,善用市場力量。發展旅遊項目前期投資大、耗時長、回本慢。過去政府庫房水浸,可以大包大攬的方式去發展。但在政府連年財赤之下,動用公帑需要更加謹慎。善用市場的力量去發展項目,由政府提供服務和政策配套,這是更好的發展模式。最重要的是,在市場主導之下,必然會想方設法加快流程、減少浪費、提升效率,大大降低發展項目動輒延期超支的風險。

香港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推動經濟轉型首先是思想上的轉型,敢於走出固有程序的條條框框,多用新思維、新途徑、新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在三個旅遊發展項目上,特區政府展現了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的精神以及破舊立新的勇氣,符合中央的期待,回應了社會各界的關切。

但尊重市場意見及交由市場主導項目發展,不等於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特別是這三個項目中,有兩個涉及房地產開發,有輿論擔心將來發展商將旅遊項目異化為地產項目,或者本末倒置,先搞房地產後搞旅遊。這樣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為此,特區政府提出將設立時間表,比如規定酒店需在何時完成,並要求旅遊項目動工不能遲於地產項目。這樣的要求是天經地義的。在項目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須加強監察,確保項目根據規劃的時間表一一落實。

如何吸引更多海內外遊客來港消費,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是香港面對的一大挑戰。內地擁有四億中產階層,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利用好香港的天然優勢,發展好生態康健旅遊,配合其他創意,足以做到既有人氣效應又有經濟效益,旺丁又旺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