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飲饌短歌/春之味(二)\徐 成

中學時,我和母親常常沿着孝子坊,去到鹿胎山上散步。一年四季,我們都會踏上那熟悉的山間小徑,享受安靜的周末午後。甫一開春,山上的竹林裏鑽出了稚嫩的筍尖,此時的筍最是鮮嫩,家鄉人稱之為早筍,乃出自早竹。母親最愛吃筍,現在雖搬到了嶺南,但心裏還時時不忘筍。可惜深圳菜場上罕有鮮筍出售,即使有,也很難保證狀態。於是到了春頭,母親就特別想回老家,去採摘一把春筍。很久以前,家鄉的先人便知道,春筍雖美,卻難以一年四季皆品嘗到,於是發明了筍乾菜和筍乾。

每年春天,母親都要張羅着曬筍乾菜,筍乾菜雖保存得當久放不壞,但不小心就容易有陳味,時間久了煮出來的筍乾菜湯色紅味酸,不堪食用;我家人多,一般當年新曬的筍乾菜到年底也吃得差不多了,因此每年新曬筍乾菜是開春雷打不動的活動。曬筍乾菜的時間要視乎當年天氣,回暖快且穩時,早筍在驚蟄前就已冒出;若倒春寒來得猛烈,筍就要晚些才能收割,不過無論如何曬筍乾菜一定是在清明之前完成的。

筍乾菜三字的主體雖是筍乾,但無醃製過的雪裏蕻做陪襯,便難成「筍乾菜」,曬筍乾菜需用到上一年冬天醃製的雪菜,雪菜醃得好,才能曬出清香鮮美的筍乾菜。待早竹最脆嫩鮮美時,母親就忍不住要回鄉下拔筍,雖則農村的親戚們每年都會為我們準備早筍,但母親對拔筍一事樂此不疲。直到有一年,她拔完筍後在田埂上踏着運筍的三輪車往外婆家去,結果因為田埂不平整,三輪車滑落田畈,她不僅手腳摔破了皮還傷了腰,自此之後母親對拔筍就沒先前那麼熱衷了。外婆竹林裏的早筍不夠的話,我們便要去菜市場購入鮮筍補足,因為普通人家曬個一篾篩的筍乾菜就足夠,我們家卻要曬上好幾篩的才夠全家人一年食用。

曬筍乾菜之前先要清洗處理早筍,洗淨後去殼去筍菩頭,再改刀為成人食指長寬的粗絲。醃製好的雪菜切成與筍絲差不多長寬的小段後,與筍絲一起放入煮鍋中,加入足量清水烹煮。水滾之後就可聞到一股雪菜筍絲的清香,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去夾一筷子嘗鮮,剛煮好的雪菜筍絲真是鮮美;母親看我嘴饞,常會往裏頭焐上幾塊麻糍(年糕),待其糯軟就可拿出來吃了,麻糍吸了雪菜筍絲的鮮味,又香又糯又鮮,想到已讓人口舌生津。由於醃製雪菜時已有足量鹽分,因此煮筍乾菜時不需要額外添加鹽或醬油了。而且筍絲易熟,雪菜醃製過也易爛,切忌煮得過熟,不然曬出來的筍乾菜就不成型了。煮好後,全家人一起把筍乾菜放到竹篾團篩上平鋪開來,先讓熱氣散去,再放到太陽底下曬製。曬筍乾菜最怕陰雨,因此開工前還要看準天氣預報,不然下起雨來,筍乾菜也很難曬得好了。曬製期間,要時常去照看這些筍乾菜,時不時整理翻騰一下,令每部分都均勻曬到陽光,也要防止蟲蟻混入其中;有時候麻雀也會來啄食,每年的筍乾菜都要被鳥兒們吃掉一些。待筍乾和雪菜都充分乾燥後即可裝入罎中密封保存,剛曬至好的筍乾菜呈深棕色;保存一段時間後會有返鹽現象,筍乾菜表面有細鹽粒析出,看上去像覆了一層薄霜似的。無論是燉肉、蒸五花肉、扣肉還是煮湯泡湯,筍乾菜都是極其美味的輔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