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
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僅是破解科技企業融資瓶頸的關鍵,更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引擎。
武漢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正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與國際合作,探索科技金融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作為武漢市人民政府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簡稱「武創院」)近年來圍繞構建科技金融新範式開展了一系列實踐與探索。
一、順勢而謀,把握全球科技革命與金融變革的歷史機遇。
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國家批准建設的第5個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活力奔湧的武漢,迎來了新的重大戰略機遇。
當月,武創院啟動運行,標誌着武漢的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向着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再邁關鍵一步。
厚植科創沃土,離不開金融活水澆灌。豐富的科教資源和扎實的產業基礎,為武漢探索新時代的科技金融發展路徑營造了良好環境。
湖北武漢集聚了130多所高等院校、90多家科研機構,兩院院士達82人,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1.6萬家,科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從2007年成為全國首批科技保險試點城市,到2025年申報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武漢構建了覆蓋科技信貸、保險、擔保、創投的立體化服務體系。
用好科技金融「金鑰匙」,為科教資源和產業發展深度賦能,武創院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
二、蓄勢而發,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
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離不開金融的助力。
武創院與國際金融論壇(IFF)攜手共建「科技金融委員會」,探索以開放合作破解發展瓶頸。
IFF作為全球金融領域的頂級平台,匯聚了50多個國家的200餘位政商學界領袖,其「全球視野」與「中國根基」的雙重屬性,為武漢提供了對接國際資本與技術的橋樑。通過這一合作可雙向賦能:一方面吸引國際資本關注本地創新項目,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助力本土科技企業「出海」,參與國際技術合作與市場競爭。
構建科技金融生態的核心在於系統性布局。科技金融委員會通過五大功能平台形成創新閉環:一是戰略對話平台將舉辦「武漢科創金融全球峰會」,邀請全球政要、科技領軍企業探討趨勢;二是交流合作平台以科技金融沙龍、跨境路演促進資本對接;三是創新實踐平台支持企業「出海」,設立「科創蜂巢」孵化基地,搭建產學研一體化通道;四是研究智庫平台聯合頂尖機構發布參考,為政策制定提供支撐;五是人才培養平台通過「全球可持續發展領航者計劃」,培育複合型國際化人才。五大平台覆蓋「戰略研討─資本對接─技術落地─政策研究─人才儲備」全鏈條,為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三、乘勢而上,打造科技金融賦能的創新範式。
武創院的重要使命,就是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着力破除一切阻礙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在體制機制層面,武創院以破解成果轉化難題為核心,多措並舉。
一是優化項目遴選機制,組織科技、金融、產業專家聯合評審,以「產業有需求、市場有前景、技術有優勢、投資有價值」為原則篩選項目,減少銀企信息不對稱。二是創新資金支持模式,構建「早期撥轉股+中期風險投資+成熟期產業資本介入」的孵化機制,推動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共投共擔」。例如,撥轉股資金池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率顯著提升,吸引了華信資本、倚峰資本、基石資本等機構落地合作基金。三是建立容錯機制,為長期投資的「耐心資本」提供制度保障,降低創新試錯成本。與此同時,武創院打造「研發─轉化孵化─創投─科創示範園區」多級載體,圍繞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產業提供全鏈條服務,形成「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四、聚勢而強,彰顯武創院的使命擔當。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以武創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為抓手,加快推動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武漢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既是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必然要求。
未來,武創院將重點推進兩項工作:搭建國際化交流平台,吸引全球資源集聚;深化「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模式,打造科技金融示範空間,為中小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武創院正以制度創新破解「不會轉、不敢轉」的難題,探索科技金融改革的「武創模式」。
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時代賦予的機遇,更是使命驅動的責任。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通過國際合作與本土實踐,正逐步構建起開放、協同、可持續的科技金融生態。這一探索不僅將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更將為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武創方案」。讓我們攜手並肩,以金融「活水」澆灌創新沃土,共同書寫新時代科技強國的武漢篇章!
(作者為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
(www.iff.org.cn)